全修在性

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2020/4/13 英國蘭彼得 檔名:18-020-00012

 

我們從《彙編》這些,就能在幫助我們,對於以前所學的《論語》,還有其他的經典,能夠更深入的深度、廣度的提升、積累。我們說「廣學原為深入」,都是為了對這些義理有更深更廣的領納。當然,它的關鍵在全修在性,我們能掌握,「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功夫都是用在把亡失的真心找回來,把分別執著這些習氣能夠放下。所以這些德目,恭、敬、忠都是我們的性德,我們依此去修,就能慢慢恢復回來。

而大家可以留心,我們第一節課的時候,後來學長她在她的複講當中,就是複講到學《感應篇彙編》的好處在哪裡,其中就點到了讀這一本書有好幾個好處。第一個就是儒釋道三教經義在裡面,甚至於是儒家的至理名言、二綱八目的學問,包含佛門的文字般若、道家攝心要義都在這一本書裡面。所以諸位同學們,這個《彙編》我們能夠很紮實的來學習,在未來可能學任何一部經都不困難,因為這些理你都有所領納,再學其他的經就觸類旁通了,所以重在能夠掌握綱領。

所以不要覺得這些經教都是各自的,一門歸一門,不是這樣的,都是相通的,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能重視透過一部經求其放心而已矣的話,那走的就是顏回夫子的路,他是聞一以知十。我們是要走這個聞一以知十,不能走的是聞一以知二。所以這個也是要我們很好的去思考的問題。

在李炳南師公他的《論語講記》裡面就有提到,這個聞一以知十,他是知得周遍,始終無遺」。所以顏回是無所不悅,夫子教什麼他都很歡喜;子貢他是「知得通達,無所執泥」。所以「知得周遍,始終無遺,故無所不說;知得通達,無所執泥,故告往知來」,這是對於子貢跟顏回學習的一個分析。

還有一本叫《反身錄》,他講的就是更從心性去談。說到子貢他很佩服顏回,假如只是佩服他的知解,知道、理解這個部分。但是事實上顏回之所以為顏回,不是因為他能知道、能理解,而是他是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全修在性,他是潛心性命,其實就是要恢復性德,所以他大原,一,故明無不照」,就是回歸自性了。子貢他是知道這個事的聞見,但是他的學習昧了大原,這個大原應該就是自性,所以他聞一知二乃是聰明用事。所以推測後的,是不可同日而語「不但聞一知二如回,即聞一知百知千,總是門外之見,終不切己」,就是縱使是知一百、一千,還是不是回歸自性的路,這樣怎麼能比得上顏回?所以求學最重要的要敦本之為要,能敦本就能「知解盡忘,心如太虛,無知而無不知,一以貫之」。當然這段話大家可以再去翻一下《論語講記》,是在上冊「公冶長第五」,三百二十一頁。

剛剛那一段成德聯想到《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的:「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這個是跟顏回的境界是相應的。如果是「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這裡講的知見不泯,就是剛剛講到子貢他縱使是聞一知百、知千,那還是有分別執著在其中,還是有能、有所,還是有相對在裡面。所以為什麼說「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絕待圓融」所以《淨修捷要》這些內容跟《論語》、跟《勸發菩提心文》,其實所談的這些都是相貫通的。

進一步李炳老說了,只是知解那是小人儒不是君子儒所以吾常說,通一經,一切經都通《禮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緊的在性命之學。所以為什麼孔子罕言利與命?命,這是性命之學,所以顏回能與孔子相契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性命之學,孔子不輕易談性與天道。

李炳老他也是貫通的人,所以李炳老在這裡也講到,說佛家說「萬法唯心造」,顏淵是寂照雙融,「寂而常照,照而恆寂」。這個就是我們常比喻說真心,它是清淨的,但是它能照,它照的時候又不落痕跡,又是清淨,所以真心如鏡,真心若鏡。所以顏回是寂照雙融,子貢多見多聞,推測的知識與悟之後的智慧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禪宗是悟後才能看經。

最後李老說了「不學儒很難進入佛門」因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而儒跟道取代了小乘的基礎,所以老人家說不學儒很難進入佛門。「入佛門而輕視儒,那是加速末法的結束,迅速進入滅法。」就是我們入了佛門,卻輕視儒家的教誨,那就是變成輕視扎基礎。沒有基礎,那就像剛剛《佛藏經》裡面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不是佛弟子,很可能就變魔弟子,那不就表錯法、不就讓正法很快的敗喪下去嗎?所以老人家最後這一句也是語重心長。所以他老人家的表法是外儒內佛,以出家的心境去行世間的事情、去行菩薩道。

所以老人家有兩句話很可貴,說道:「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也是不忘失菩提心「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所以李炳老他對於我們學論語,學儒家的經典,他老人家真的是一代宗師。而且他對於整個儒釋道的貢獻太大了,佛法由他傳承印光大師,之後又傳給了老人家(老法師);儒家也由他傳承,他是孔家的老師,在孔府教孔德成先生教了將近五十年左右;然後《太上感應篇》也是由他老人家大力來提倡。他老人家的《全集》在,所以我們其實也很有福報,都有這些大善知識來護持我們深入漢學、弘揚漢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