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師志為己志 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16/11/14 檔名:17-002-0002

 

諸位家人,早上吉祥。

大家昨天睡得好嗎?真的嗎?睡得很早,因為早上一、二點了。抱歉,你看那一天,李老師說不用正體,我在底下馬上加一句,統統都要正體。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理要頓悟,事還得漸修。所以在這裡就看出來,李老師體恤他人的這種態度、心境比我好很多,我就是一個要求就壓下來,所以我是不知不覺在當領導當中墮落了。所以你們看得出來我是very dangerous。還沒當領導以前挺乖的,當領導這個無始劫,尤其去看一些歷史片,看到那些皇帝,君臨天下,然後一個指令就下去,看著看著,沒有把仁慈博愛學到,把握權力給學到了,這就麻煩了。所以就不能體恤我們這個班上有來自,應該是三個主要的因緣,大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當然,聽說也有學長壓力很大,好像覺得課程當中有一些不是聽得很懂,我們已經有一個默契了,有壓力的時候要怎麼辦?壓力把它轉成動力,煩惱把它轉成菩提。而且聽課,我們不是知識性的學習,以前沒有學過現在聽,不能吸收是很正常的,這用平常心。而且我們不是知識性的學習,一堂課當中有兩句話深深放在心上,這個受用就很大了。不過在境界當中也是考驗,比方說,聽到這一句經句,沒有聽過,馬上心就很煩躁,當下這個煩躁要觀照到,代表什麼?我們不夠有耐性,不夠有信心。所以修學不是在比背多少、學多少,在比心地功夫,用現在的話就是一個人的素質,心理素質。

昨天我們「達摩祖師傳」,大家看得很歡喜,我們不能白看。這個片子裡面貫徹在修學的根本在哪裡?心。那一段四個人在那裡打坐坐禪,有沒有?然後接著,其中有一個人自己打瞌睡打到醒過來了,他自己打瞌睡點得太厲害,醒過來。他沒有看到自己打瞌睡,還看到別人打瞌睡,你看那個眼神,你看當下他也不知道,沒有在心地用功夫,不然他一回光返照,他收穫就大了。所以佛法是內學,不能往外看。「見人惡,即內省」,他就有受用了。

結果你看,當下吹來一陣風,我看那陣風可能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來得這麼巧妙,讓後面達摩祖師可以教化。結果燈一滅,第一個人說,「啊,油燈滅了。」第二個人,「你怎麼說話?」第三個,「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嘿嘿,只有我沒有說話。」你看當下每個人的心,他要能觀照到。你看最後一個,他還挺得意的,有點幸災樂禍。再看看當下,達摩祖師的智慧,你看他很會教化,他拿著那個瓦在那磨。他們就問他:「你在做什麼?」「那你們在做什麼?」大家回答:「我們在坐禪成佛。」結果達摩祖師說:「我在磨瓦成鏡。」你看這個譬喻,非常的善巧。這麼一譬喻上去了,他們馬上就笑了,「磨瓦焉能成鏡?」接著大師講:「坐禪豈能成佛?」

你看這一段開示非常精彩,這一段看明白了,當下我們修行的心態就不一樣。要從什麼?根本修。你只知道坐禪,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坐禪。要知道佛沒有一定的形態,所以假如只是在表面,就不能見大道。怎麼見大道?從根本修。當然他們問的也很好,接著說什麼是根本?你看這個問話當中,也是代表我們在思惟事情都要思惟到徹底,徹法源底,就像治病一樣要找到病根,所以心是根本。最後,祖師講的那些話很勉勵我們。罪從心起,還從心滅,一切善惡皆從心造。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只在表面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所以佛是教我們破執著。我們在修行當中,又叫表面上增加了執著,所以師父在修行當中常常勸我們,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好,所以假如在一堂課當中,能有一、二個地方受用,這個時候要記住,在《中庸》裡面,「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我一直把它放在心上,達摩祖師教我要從根本修,我隨時藉一些境界從我的根本去修行。我貪心起來了,打掉;我瞋恨心起來了,打掉。每天這麼用功,三個月整個氣質就不一樣了,就很大的受用,很有法喜了。所以大家不要急著,好像所有聽的課我要全部都搞懂,搞不懂我就很慌張,沒信心,這個時候要觀照這個心不對了。而且修學要注意,「勿欲速,欲速則不達」。修學的路上急於求成,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你看神光法師,他就太急於要提升、要成就,所以有時候太急也會入魔障。首先自己這一顆急於求成的心就非常折磨自己,感覺沒進步了,就開始沮喪,就開始自責了。甚至於急到脾氣來了,連身邊的人都要受池魚之殃。

一切皆由心造,好事壞事也是自己的心產生的。所以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沒有好境界不好境界,「好醜起於心」。所以我今天聽課有一些聽不懂,有新的可以學了,沒關係,聽不懂我把它記下來。你說我又整句都記不起來,沒關係,你就記兩個字就好了,記你聽得懂的那兩句。

那一天我看到一個同仁記了一句話,結果錯了三個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那個事情的事他寫世界的世;「後事之師」,師是老師的師。就是你前面的事經驗積累了,都不忘,引以為戒了,就是你後面事情的很好的借鑑老師。後事之師他寫過失的失,那就代表只是抄一句話,這句話也不懂。重點來了,抄是抄了,有沒有去請問確認?不然不去確認,第一個,記筆記也是形式而已,記自己心安了,心真的安了嗎?「我記的時候,代表蔡老師覺得我很認真」,那還是在搞表象給人家看。修行不是給人家看的,修行要在內心下功夫,人家都不理解你,你還很堅定,沒有難過、沒有得失,這樣才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那一天,李班長有講到,他看了四十集,看了很多。後來,那一次他說要去修行,要辭職,大家記不記得這段?我就是替他想說,他假如那個緣不適當了,這裡這個工作他還可以回到團隊來修學。那他假如在那裡修學很得力,三年就往生西方了,我當然非常祝福他,是不是?而且他到西方是阿惟越致菩薩,他會放光加持我,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江,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參道友多好。像我們班上好幾個學長,她們都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孫女,果然有來歷。大家注意聽這兩句話,果然有來歷是普通話,我念閩南話給你們聽,你們雖然聽不懂,去感受一下那個韻,果然有來歷,你看那個入聲字,有時候是很有味道的。所以閩南話是戰國時期左右的語言,那裡面含有很深的底蘊。

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尷尬」,尷尬你們都知道。尷尬念出來,你知道尷尬是什麼感覺嗎?我念閩南話給你們聽,尷尬。感覺到沒有?對吧,音義同源。所以自己故鄉,尤其是母語,這個都很珍貴的。我們這些寶都不認識,我們得把它接下來。所以剛剛講到我們班上好多學長,他們的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往生西方的,所以他們是很有來歷的,是吧?所以當時候我當然是,他要精進,我是祝福他。可是也怕因緣有變,因為我們經歷那麼多事,因緣哪有那麼容易。

大家要知道,老法師想栽培人才,英國漢學院這個因緣應該算是第五次了:第一次,四十幾年前,在佛光山跟星雲法師的因緣,當時候星雲法師說,你用這種私塾,用只學一部經一門深入,這個很好,但是不像學校,那因緣過去了;第二,在新加坡這個因緣,當時候也很殊勝,但是三年因緣又變化了。之後又到澳洲,你看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到馬來西亞,首相很支持,第四次的機會,但雖然首相支持,在民主社會當中,它還有很多制度當中是否有辦法配套,不容易吧?第五次在英國,師父幾歲了?九十歲。所以緣分是不容易的,我們這一生,這十多年來感受非常深刻,所以大家這樣一個月共學都不容易。最重要的是什麼?要有好的護法。所以為什麼說護法功德大過弘法?你沒有好的護法,弘法沒有辦法發揮。而且護法的工作是接觸很多人事物,都是很瑣碎,他就是一心要成就弘法人才,他才能做得很歡喜跟長久,他有這種心,那這是菩薩,很不簡單。

結果,那時候李班長他就堅持一定要辭職,等於是我替他設想了老半天,他還很固執。所以我當下就說,你那四十集根本沒聽懂。因為當時候我父親在我要從台灣到海口去的時候,他就一直提醒我,那邊不行了趕快回來。我就當下體會父親的心,說「爸,你放心,不行我馬上回來。」他的好意我一領受,他也心安。難道這個當下我要跟他說,「爸,我的後台是阿彌陀佛,你別擔心。」你提那些他也聽不懂,那你講這些不是根本就是要拿道理說服他,而不能體恤對方的心嘛。所以在這個應對當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其實我們自己的固執還是比較厲害,所以人都是要在這些境緣當中觀照自己。

所以在四十集當中也有跟大家交流過,聽一堂課就當最後一堂課聽。人與人相處也是這樣,今天相見當最後一次相見,人與人之間會非常惜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滅度?因為他假如不滅度,學習的人說,反正佛陀又不會死,我明天再去。「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他不滅度,眾生就執著,就覺得反正我啥時候再去學都不晚,這一念心就毀掉因緣了。所以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哭,是吧?他以為他本來有一個佛陀的堂哥可以依靠,現在佛陀走了,結果迦葉尊者就呵斥他。然後,因為之後要結集經藏,但是結集經藏要證阿羅漢才可以結集,他沒有資格,他也沒有證阿羅漢。結果,迦葉尊者呵斥完他之後,他就痛定思痛很用功,結果好像是那一天晚上就證阿羅漢。然後,經典一結集,他走到那個結集的現場門口,迦葉尊者就問他,你夠不夠資格?他也沒有說話,穿牆就進去了,你看多瀟灑。你說,佛沒有滅度,他那個依賴在,他怎麼證阿羅漢?

所以我們時時在境界當中,要觀自己的心念,不是形成依賴,要珍惜。而且禮旭跟大家分享,我在補習班聽課,還有另外一個重點,為什麼要馬上都吸收下來?因為沒有時間準備了,沒有時間說再去好好消化消化了,因為離考試的時間很短,才四個多月。其實,大家都太relax了,都很輕鬆。我這個輕鬆,你們要理解,不是叫你們要很緊張,我這個輕鬆的意思,就是我們責任太輕了,每天還悠哉悠哉,不知人間疾苦。假如我們很清楚,我早一天成就我的道德學問,跟我有緣的人就不墮地獄。那請問我們的學習是什麼狀態?可是這是事實,我覺得都是佛菩薩在護念我。

當初禮旭還沒有考上師資班,台灣是大學畢業之後,你可以去再報考師範學院,然後念一年的師資學分班,你可以去教書,一般來講是師範學院才可以教書,但是你已經大學畢業,突然又想教書,這個時候可以去補一年的師資學分班。但是這個班也要考,也不好考。那時候,準備去考這個師資班以前是在補習班,四個多月。發生了一件事,教我們的國文老師提到他有一個學生,見到了很多眾生,所以很痛苦,他受干擾了。然後就到寺院去,想說可不可以改善一下,好像他受不了,精神壓力太大,就到寺院去住。我就聽到了這一個情況,過幾天,這個國文老師又來了,他說我那個學生受不了,自殺死了。我聽完很難過,當天下完課,已經是晚上了,我騎著摩托車回家,想到這件事我眼淚就止不住,流下來了。我說,我自己假如道行高一點,能力智慧高一點,甚至更主動去關心這個人,可能他的命就撿回來了。一個年輕人走了,更悲苦的是誰?不只他的父母,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那是人間多大的悲劇。所以那一件事給我的震撼很大。

後來幾年後到海口,跟大眾交流《弟子規》,傳統文化,尤其那天跟大家還分享一個例子。那十幾歲的青少年,上了幾天課分享,說他本來每天都是想著要殺害父母。這就是我們現前的炎黃子孫的狀況,結果他學了之後,他懺悔自己,甚至當下就要求可不可以做義工來護持這個課程。大家看,看到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沒人教他。他為什麼變成這樣?「苟不教,性乃遷」,他也不願意這樣。一遇到好的教誨,從善如流,誰不願意?誰願意糟蹋自己?誰也願意尊重己靈。

所以更讓禮旭深刻的是,有人可以先聽到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很可能他跟他的家庭的命運就改變。所以我們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真的是刻不容緩,就像救火一樣,只要我們有那個心,佛菩薩就加持下來了。不是說我們要有多大的能力才能供養眾生,全心全意,至誠恭敬,就是圓滿的供養。我們有時候想事情都是想到一種高下比較上去,一定要怎樣怎樣,才能怎樣怎樣。那都是分別執著,都是障礙我們的發心,都想得太複雜了。今天我們真正用功,你真的可以利益眾生,佛菩薩自然會安排因緣來請你出來,到時候你推都推不掉的,因為眾生太需要了,但也不用去攀緣。但是也要知道現在眾生墮落的速度太快了。

我們有這樣的心境,不用人家催,每一堂課當最後一堂課聽,就容易領納吸收了。所以別人吸收得多,我為什麼吸收得少?這個時候不能變成沮喪沒信心,這又是心態不對了。我們學得比別人跟不上,不要難過,要想到《中庸》哪句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會,沒有關係,我有如來智慧德相,他一次會沒關係,我一百次就好,我還是會;「人十能之己千之」,沒關係,他十次會,我一千次我也會;「果能此道矣」,一個人真的有這個態度;「雖愚必明」,雖然愚昧,很快就會有智慧了;「雖柔必強」,本來是軟弱、懦弱,也會變成一個很有擔當的人。告訴大家,一個人在「人一能之己百之」,他就已經在廣修供養了,又不是說他要學懂了、通了之後才是在利益眾生,當你今天看到一個人家學一次就會,他在用功一百次,你感不感動?對啊,人依教奉行的那個當下,就已經在影響他人,哪有說要等到他《四書》都背下來了,還是能講課了才是供養。所以我們其實在想一些事情,都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

再舉個例子大家就更能體會了。近幾年來,中國道德的模範,我相信留在人們心中最深的是白方禮老先生,他是一個九十幾歲的老人,他在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故鄉的一群孩子在那裡玩耍,沒有讀書,他非常的難過。因為他自己不識字,沒得讀書,看到孩子沒讀書,他非常替他們著急,一了解,這些孩子沒錢,他把他一生積攢的五千塊錢全數捐掉。你看這個動作是無私無我才做得出來,他都七十幾歲的人,他沒有給自己想,他家裡的子孫都覺得他瘋了,但是阻止不了他,他說這個錢是我的,你們不要管。他不只捐了五千塊錢,他從那一天開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重操舊業踩三輪車,一踩就踩了十五年左右,繞赤道,繞地球的赤道十八圈,賺了三十多萬,幫助了幾百個學生,不管是在小學、中學,甚至有大學生,沒錢他都資助他。那些學生,從他手上接過來都是顫抖的,這樣一個年紀這麼大的老人,全心全意幫助他,所以他資助過的人,以後真的有能力賺錢,都會投入公益事業,因為他那個精神已經深植在他補助的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而造成整個社會的反思,眼前這一個老人,沒有我們的體力,沒有我們的地位,沒有我們的財富。可是他卻毫無保留,為下一代,為整個民族奉獻他的全部,他沒有條件,可是為什麼感動這麼多人?所以真心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外在我們看的這些表象的東西。

你看師父當初去學講經,誰的功勞最大?除了李老師的善巧方便,還有一個是小學畢業的林看治老太太,是不是?她一去了,她以後講經怎麼樣暫且不用,她就坐在第一排,後面那些人都受到她的鼓舞。所以諸位家人,哪怕我們現在是全班程度最差的,恭喜你,為什麼?你積功累德的好機會來了,送你一句閩南話,叫,啊,好福氣!你沒有剛好這個程度,你還做不了這些供養。比方說你現在就是全班第一名,人家說你本來程度就好,是吧?對。你現在本來程度差,結果你很用功,程度比你好的人統統起慚愧心,隨喜你的功德。說到這裡我們再想一想,「境緣無好醜」,看我們用什麼心去面對它。這個就是習主席講的,隨時要充滿正能量。你會轉念頭,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好,剛剛也跟大家提到,領悟的道理,理有頓悟,事還要漸漸的修,甚至還要有很多的磨鍊,甚至是挫折,進進退退都是正常的。像禮旭最常犯的,因為做領導做習慣了,什麼事就沒有顧及組織倫理,就跨級就去交代工作了,禮旭到現在這一點都還沒有改。所以也得一直提醒自己,下一次再下什麼指令的時候,不能夠不符合組織倫理。所以禮旭現在每天還是犯很多錯。但是也不氣餒,錯了就期許自己提高更高的警覺性,總不能要糟蹋這麼多人的提醒跟護念。

我們這二、三堂課,跟大家交流一個核心,就是「以師志為己志」。而事實上,禮旭個人的體會,所有的志向、志願都是本分事情。大家不要覺得志向好像很遠大,事實上也離不開本分。所以成佛會不會離開孝親尊師?所有的大願也離不開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就是本分。所以師長的願在哪?他為人子孫的本分,所以他老人家受了中華民族祖先之德,他提到縱使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他盡本分。老法師是一個佛弟子,所以他一定要為佛教正名,不然眾生不懂得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眾生一看是宗教、是迷信,他就不願意學,甚至學的人也會學偏掉,這是他佛弟子的本分。

包含老人家很有智慧,有時候很幽默,記得有一次在香港論壇,師父老人家就說,有人問我是哪裡人?諸位家人,人家問你是哪裡人,你會怎麼回答?漳浦人,還是東北人,這很自然,為什麼?我們不忘本,這是很可貴的。但師父怎麼回答?師父說我是地球人,我跟你同鄉。你看這個多幽默。師父的幽默都會讓對方終身難忘。我跟你同鄉,親不親?親。進一步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這個地球人是怎樣?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哪一個地方出問題,可能會影響全世界,慢慢就影響。你看,歐洲一個難民潮,影響多少個國家,怎麼會無關?全球的整個經濟種種都是維繫在一起的,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師父一個幽默就啟發我們的善根,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活在地球,就有地球公民的責任義務。師父也在給我們表演見義勇為,老人家看到世界變成這樣了,他對世界的人有一種道義在,「見義不為,無勇也」,他覺得這也是他的本分。

當初,師父到聯合國去,發表了這麼多老祖宗、佛陀的教誨,這些專家聽了,很好,是理想,做不到。師父說當時候很震撼,覺得全世界最大的危機不是什麼經濟危機、糧食危機,它還不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是信心危機,沒有信心,兵敗如山倒。所以沒有信心怎麼辦?現在的人又說科學教育,所以你要再怎麼跟他講他不相信,他會說你拿證據來,所以得做一個實驗。老法師說廬江辦學三年,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但是大家聽了逼出來,但也要看到老人家他只要這個緣遇到了,他見義勇為,絕不退縮,這是人格特質。

禮旭印象很深,二OO五年三月,剛好到澳洲,有一個佛學講座,那個題目是「《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結果,禮旭也很有福氣,就跟師父住在同一棟大樓,在high field那裡。當下禮旭也很執著,我就在想我要在那裡,我也想備備課,結果師父每天都在那裡散步,我又想去陪師父散步,又想備課,在那裡掙扎了老半天,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你看一有執著就撐在那裡了,最後下決心,算了,別執著了,這麼好機會親近師父,還這樣糟蹋掉不行,我就去陪師父散步。果然做對了抉擇,跟師父一散步,師父那些教誨受益太大,甚至於講課的靈感,都是師父在那散步幾句話的叮嚀教導,就讓我們很有靈感了。我記得那時候跟著師父散步,師父就說,這個澳洲是人間的天堂。真的,禮旭第一次到澳洲去的時候,覺得好像頭抬起來看任何景象像一幅畫一樣,真是藍天白雲,很清澈,樹木又特別大,澳洲人很愛護植物、動物。那師父說,雖然這裡是天堂,但是現在眾生這麼苦難,我們也要放下,要跟苦難眾生在一起。

所以這個就給禮旭很深的印象,「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再好的生活環境都放得下。這是師父對世界人的道義,也是老人家覺得對世界同胞的本分。所以老人家做了這些事,沒有放在心上,為什麼?本分,應該的。包含老人家還把讓全世界各民族宗教的文化傳承下去,所以希望把漢字文言文推到什麼?全世界,不忍心看到這麼好的民族宗教文化斷掉。莎士比亞離我們才二、三百年,因為那是表音文字,現在人再看莎士比亞就有一些是看不懂了。二、三百年就有一部分看不懂了,再過一千年就完全看不懂。所以現在四大古文明,包含湯恩比教授講的,全世界有二十幾個文明,現在只剩中國,其他那些看得懂嗎?多可惜。

所以師父的胸懷,而且你看師父,他說我學習基督教,我是耶穌最虔誠的學生;我學習伊斯蘭教,我是穆罕默德最虔誠的學生。老人家都是真心講出來的。所以老人家現在是各個宗教的護法。希望漢學,尤其是這個表意的漢字,能夠成為全世界文化承傳的載體,師父很有智慧。而且大家冷靜去看,任何一個宗教民族的文明,一接觸到中華民族的文明,都是相得益彰,一起提升,這很妙。所以真的是可以兼容並蓄,互相成長、互相成就,因為我們的文化裡面就是見賢思齊。

大家看大乘佛法是哪裡產生的?印度。結果傳到中國來,大乘佛法也向上提升,儒家佛家都提升。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整個呈現最明顯,爪哇島的伊斯蘭教是鄭和傳過去的,它是融合了中華文化的伊斯蘭教,結果非常溫和,在整個印尼的,發展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爪哇。但蘇門答臘它那邊離中東比較近,那個伊斯蘭教是中東傳過來的,它是遊牧民族,就像蒙古,那是在馬上生活,吃的都是肉這些東西。所以伊斯蘭教在印尼的蘇門答臘那裡,是從中東傳過來,它就比較剛烈一點,爪哇就比較溫和,這不就又給我們證明,伊斯蘭教融入了中華文化,它也是提升上去。

所以這個看得出師父的胸懷。這也是勵志,其實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觀,這一生應該做哪些事才有價值。「勸發菩提心文」也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可不能「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我們生著的時候,一定要可以利益當前的眾生,所以人這一生做什麼事情?現在眾生最需要的你就去做那一件事。其他各行各業也需要,但是不是最急迫的,而且也有人做。可是你看像師父這樣長期講經太少了,其他宗教都還找不到,很少見。所以師父還到梵蒂岡給天主教供養他一生的經歷,希望天主教也重視講經說法。然後他們那有幾百個教堂,每個教堂都講經,梵蒂岡那小小的地方就成為全世界天主教的示範城了。師父都把他一生的做出來的成果,不是理想,師父都做了,師父在圖文巴已經建設一個宗教團結、多元文化團結的城市。所以師父已經盡到他的力了。別人接不接受,那是別人的因緣跟福報,師父不強求這個,但是他能做到的,他已經傾其所有去努力了。所以師父很對得起我們,又講清楚、又表演透徹,師父也對得起世界的眾生,這個時候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

所以生要有益於時,這個時代的人。死不能無益於後,所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也是本分。我們要為後世著想。曾經聽師父講經說到,一個人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為什麼?因為他看不到遠的地方,他現在做的決策,當下好像有利益,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後流弊就出來了,他是好心做了壞事。我們不能不學這個智慧。「自謂行持」,《了凡四訓》講,「豈知造孽」,自己覺得是在幹好事。所以《了凡四訓》有一段話要成為我們做事的判斷,「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你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到後面的副作用有沒有。現在都是症狀解,最後慢慢問題更複雜,現在不管是教育也好、醫學也好、管理也好,全部都是症狀在解除,最後問題更大。因為人太急於要把問題表象解決掉,沒有看到根本,沒有從自己的身上先下功。所以《了凡四訓》講,「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段話對我們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積功累德,往生作佛,要得積功累德,不能好心做壞事。所以做任何事,要有前後眼,以前人為借鑑、為榜樣,然後為後世的人長遠著想。

所以師父的志願還有一個,續編《群書治要》,是吧?這是往後漢學院畢業的學長要共同扛起的責任,給後世一個最精華的一部經典。因為《群書治要》是晉朝以前的這些古籍,晉朝以後還有很多好東西,像《資治通鑑》這麼好,那是宋朝才出來的。所以續編《群書治要》,這為後世著想,這是師父的志願,也是我們的志願。甚至於我們覺得我要提升得更快,做得更好,幫老人家分憂解勞。

還有弘一大師他用他的書法寫了很多墨寶,都是經典上的,其中有一句應該是《格言別錄》裡面的,也很啟發我們,這個格言提到:「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這個黑板要開張了。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自己,以至於我們的團隊建立起來的學風、道風,可以影響多深遠,這就是我們自我的期許。我們一想,江西廬山慧遠大師,你看他的成就到現在還很有影響,他們結廬念佛,求生淨土,一個都不能少,所有的參與的全部成就,一百二十三人。

講到這裡,當下有想到另外一句格言了,也是弘一大師的墨寶寫的,寫到什麼?「不讓古人是謂有志」。這句也寫一下,「不讓今人是謂無量」,就是古聖先賢、祖師大德給我們很好的榜樣,我們當仁不讓於師,所以我們也不讓古人專美於前,我們能青出於藍,這是有志氣。所有的祖師大德,所有的善知識絕對沒有說,我底下的人都不如我,我很高興,不會的。他們希望,老法師希望我們個個超過他,那是他最高興的,父母跟師長是不會嫉妒我們的成就。而唯有我們有這樣的志氣,很努力的去做,才會不辜負他們的教導。「不讓今人是謂無量」,就是沒有度量,你眼前一起學習的人,他表現好一點,你就有點吃醋了,就有點嫉妒了,哼,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這就是沒有度量了。

我們想起慧遠大師,他就是「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那我們英國漢學院以後,大家學有所成,到世界弘揚漢學,最後往生的人設定目標要超過一百二十三個人,OK?好,謝謝大家。

這個剛剛跟大家聊的,就可以看出師父的人格特質,他的義還為後世子孫在著想。而老人家有這樣的胸懷,跟他的家庭教育,跟他一生的成長過程,人生的閱歷都是有關係的。像師父在幼年成長當中,經歷戰亂,那個是終身不能抹滅的記憶。我們因為沒有經過戰亂,不知道那種慘狀。所以流離失所,那種生離死別,師父印象很深。所以因為經歷戰亂了,所以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失學了,希望天下人有書讀;經歷戰亂,希望世界能迎來太平盛世。而且在那個過程當中,師父形成的一種道義的人生,師父在講經的時候都講,「我們那時候逃難,見到任何一個不認識的人,都會幫助你,都會給你住、給你吃。」又遇到周邦道校長他們夫妻,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講,「我這些老師對我的影響超過父母」,因為周邦道校長夫婦給他們表演的是,師徒如父子,真的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

講一個例子,周師母,學校學生有一個病重,基本上應該是差不多斷氣了。但是他是他們家的單傳,周師母立願要捨自己的陽壽,不能斷了他們家的香火,又拼命幫他念佛、念觀世音,最後真的起死回生,救回來了。結果他醒過來,問他,他說他在一片黑暗當中,突然看到一點光,聽到一個聲音,聽到周師母在叫他,把他救回來了。你說這樣的榜樣,這只是其中一件事情,你說學生這麼多年跟他們相處,他們的人格特質、風範深深影響他這些學生。而且這些學生,老師是師徒如父子,帶動的是什麼?同學真的比親兄弟還要親,這禮旭都是親眼見到。為什麼?師父每一次回台灣,一定把他當時候的同學找來一起聚會,當然現在一聚會,沒有超過二十個人了,因為大部分都過世了,年齡都太大了,甚至還有比師父大幾歲的都還有。

所以師父經歷戰亂,他的這些志願,他就希望我們國家,甚至有認同的國度,讀書不用錢,養老不用錢,醫療不用錢,這個真的是社會主義,大同世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能不能做到?師父有目標的時候都有配套措施的,師父說,不要再發展武器,這個核子彈當保衛用的。然後從此不要再發展那些武器,把所有這些武器國防的錢省下來,那些錢是最多的,省下來可能這些事都能辦得好。再來,再把我們的中醫復興起來,真正對症下藥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你用艾灸,老百姓都能用的。我們老祖宗很有智慧,很多方法的,現在是方法都是症狀解,然後花了一大堆錢,傾家蕩產了,人也沒救活回來,多悽慘。所以現在習主席很重視中醫的復興,都在往美好的目標在邁進。

師父人生的過程,包含之前跟大家講到,看到文革的情況,老人家也當下發願,提倡「百姓祖先紀念堂」。最後了解到我們的祖先不是百姓,兩萬多個姓氏,現在全世界幾百個「萬姓祖先紀念堂」,也都是老人家當初一念孝心感應的殊勝的依報出現了。

接著,師父老人家因為輟學很想學習,親近方東美教授學哲學。那天聽李老師講說她很喜歡哲學,請問一下,想學哲學是什麼樣的動機?像我善根比較薄,沒想過要學哲學,只想好好玩。小時候都不學習,一大堆遊戲在那裡玩。有沒有學長很喜歡學哲學,你當時候的動機是什麼?你們都沒反應,我就得自己講。禮旭粗淺的理解,哲學是求真,宗教是求善,藝術是求美,這是我的認知。其實告訴大家真善美也是一不是二。你要真要善要美,你要通達性德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我第一次到法國,去參觀了凡爾賽宮,把我給嚇壞了,頭都不知道要擺哪裡。因為所有那些藝術品都沒有怎麼穿衣服。這個叫美?你說偏到所以然處了。印光祖師那時候,在那個年代就說西風東進,亂七八糟。邪淫的東西把它當藝術看,偏得太離譜了。藝術是求美,所以你看到一個藝術品,馬上提起的是善根,這才是藝術。

哲學是求真,所以老法師他天性就有求真理的態度,所以喜歡哲學。這些人格特質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那求真理,有求必應,所以感來方東美教授,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因為沒有方教授這樣大智慧、大學問的人講的,老法師也不一定接受。為什麼?因為從小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教科書裡面,都是講佛教迷信的時候,他就先入為主。沒有這樣的緣,還沒有辦法扭轉。這一句話把老人家引入佛門,很快的感應,就遇到了章嘉大師。

章嘉大師就期許老法師,因為老法師是隻身一個人來到台灣,他家庭裡面的親人都不在身邊,他沒有負擔。所以勸他學釋迦牟尼佛,老人家答應了,終生奉行。所以他的志向是,做一位多元文化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釋迦牟尼佛就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義務工作者。當時候不同宗教的各個國王都來向他求教,師父學得很像。現在你看那麼多聯合國大使,像我們這一次去馬達加斯加的總統,都親自接見師父,求教這些治國的方略、智慧。

我們聽了師父這個經歷,我們願發了沒有?多元文化教育義務工作者。有沒有大家一聽到義務,馬上起個念頭,那我明天沒飯吃,怎麼辦?師父已經用法供養我們。師父說:「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第二天又沒飯吃,怎麼辦?念兩天佛。那假如七天沒飯吃怎麼辦?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最慘的狀況,都已經不擔心了。Don’t worry。Be happy。禮旭覺得跟著師父很幸福在哪?話都給你講前頭了,安你的心,別操心,到任何時候都有祕密武器可以用。我們現在不只念佛是祕密武器,我們還加了一樣,叫地藏王菩薩。師父還有一個祕密武器很厲害。「你真心弘揚正法,你沒有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所以韋馱菩薩也是祕密武器。我當時候剛學佛,聽了很震撼。為什麼很震撼?師父在講經,那韋馱菩薩像就在後面而已,你看人家師父的信心到什麼程度?他說「你真幹,沒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想人家韋馱菩薩不只不會不高興,韋馱菩薩還說:「知我者,淨空法師也」。人家是法身大士發的願,哪有不實現的?不然有不實現,他還能做法身大士?而且,你看人家多殊勝?人家是賢劫最後一尊佛,鐵定他把工作要圓滿了他才走,他才成佛。成佛也沒走,不要著相。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滅度了,釋迦牟尼佛走了嗎?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哪個人真心要學了,釋迦牟尼佛馬上要不現化身,要不現應身。像歷史當中,天台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有那個機緣,他就再現。那既然佛菩薩是法界身,有感就有應,我們心還有什麼擔心的?佛菩薩就隨時在我們身邊,有什麼好擔心的?

好,我們這一點想通了,從今天開始,不操心了,是吧?交給佛菩薩安排就好了。發願做義務工作者。接著講經弘法是跟李炳南老師學的。方法循古法,複小座。更重要的栽培人才。方法都學到了,機緣不一定成熟。所以剛剛跟大家分析,英國應該是第五次了,而且師父已經九十歲了。我們抱持著一個態度,這一次的機緣,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能再有閃失了。

再看師父學佛過程,在台灣弘法,之後因為教了很多大專學生都到海外去,就師父到海外弘法,到加拿大、美國,很多地區的因緣就成熟。所以師父發願學釋迦牟尼佛,真的那個法緣就是遊化世界。走走走,後來到了新加坡。大家去看,當時候新加坡的法寶,大量的可以供養到大陸,台灣還沒有那麼方便。所以你說這不都是佛菩薩安排?所以整個大陸聞法,這二十年左右,都是新加坡的緣帶動過去的,是吧?新加坡三年,到澳洲,到聯合國,以至於到歐洲,到英國。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又讓老人家感覺到,要救這個世界,要把四種關係處好。

昨天跟大家講了一個名詞,佛教的名詞,「隨事菩提心」。隨著你遇到的事,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說:「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雖然相是假的,但是藉由這個相也知道眾生現在的苦難在哪裡,再一次發起救度苦難眾生的心。

世界這麼亂,只要把四種關係處好,國與國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種族與種族。大家注意,只要有聽師父話去做了,都會有影響。但是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勝力不可思議。所以願要大,很重要。假如願力抵不過業力,很好的緣,有時候就還是沒有辦法長久。但是真的斷了,我們要更發願,更堅強,不能退縮,後面的緣鐵定可以圓滿。

陸克文先生當了總理,這麼好的人,可是他當總理也沒有很長,那是一方的福報。可是他很可貴,他上台來跟澳洲土著的長老鞠躬,好像是一個女性。向她道歉,因為他們是外來之後佔領這個土地。可能做了很多對本來這些土著居民的迫害。他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首先懺悔鞠躬,這個很可貴。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師父很有智慧,又說,給那個陸克文先生講,你們不要稱反對黨,要稱兄弟黨。這個名詞重不重要?重要,你一聽反對黨,為反對而反對。本來是對的,你也要反一下,那不是愚痴了嗎?混亂了嗎?大家的從政的初發心,不都是在為人民嗎?所以是合起力來,一起為人民謀福祉。師父就跟陸克文先生講,因為你看師父都是在這些人生閱歷當中啟發慈悲智慧,悲智雙運。因為他應邀去參加宴席,就看到其他黨派的代表,沒有跟總理坐在一起。所以師父一看這樣,不是很妥當,就提醒他,你假如坐的時候要坐在一起,大家可以交流,甚至你是執政黨,你還可以謙虛請教他,他們好的建議,你又馬上實行,人家就佩服。你把所有能為國家的這些力量整合起來,為人民謀福祉。你看師父經歷這些事,都給這些有緣的國家最好的建議。

當然我們聽到這裡說,我又沒有從政。你看分別又起來了,執著又起來了。假如我們今天當主管,也能夠這樣廣納別人的建議。好的建議馬上採用,你的團體的向心力,你的團體的積極性,就整個調動起來了。

所以師父經歷這一些事,發的願是什麼?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帶動去做。所以在新加坡把九大宗教團結,證明什麼?《華嚴經》是可以落實的。《華嚴經》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結果這個地球上,因為宗教產生的戰爭太多了。很多國家地區,最棘手的就是宗教問題。把最難的,老人家短短的三年,九個不同宗教團結起來,這廣修供養。有榜樣,全世界的人他就有信心。又把這些經驗,毫無保留供養出來。

所以這一次我們跟著去聯合國,師父把佛陀的四攝六度,怎麼團結宗教都在每一個機緣當中,講得非常清楚。肯聽的,他跟他的國家就受益了,所以有感有應。很多的大使,因為是談他們的內政,我們被清場,不能聽,這也是對的。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領導人、對自己的國家,要護念這個尊嚴,有一些事要私底下請教。

這一次師父到了英國去,在他們的上議院發表演講,講了十六個字,「眾神一體」。你看這個在理論上通了,大家都能接受,神是萬德萬能。在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在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你相不相信你的神有萬德萬能?每一個宗教都說相信。這個在理論上通了,大家沒有障礙了。

所以「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大家不要看這個字很好講,要看師父怎麼做到的。不然也是口頭禪而已。內行人看門道,師父到底怎麼做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來交流。

「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十六個字能做到,鐵定可以帶動宗教的團結。進而(宗教徒佔一半以上)可以帶動政黨、帶動種族、帶動國家,就能把這個四個關係,慢慢的都能理順了。

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諸位家人,中午吉祥。

剛剛有家人跟禮旭提到說,剛剛上課,他有打瞌睡。禮旭想說,因為自己也不夠體恤大家,所以大家要完成的作業太多。所以這個要向李老師學習,她是慈母的柔軟,我是領導的剛硬。而且因為學習我們很重要的是要悟性的啟發,身心要放鬆。我們是一家人,啥事好商量。所以現在你寫心得,文言文還寫不出來的,可以先,因為時間又緊迫,到時候你又失眠,隔天又,那就惡性循環。這個是我們就情何以堪,你正體字還不習慣的都沒有關係。但是可以有一個目標,慢慢去邁進就對了。

有學長就講說,打瞌睡的問題。我感覺他很恭敬講課的人,這是他的善根。因為是一家人,所以也跟大家有個默契,就大家真的想睡的時候。要記住,最想睡的時候睡,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最有效果。你可能很想睡的時候,好好給它睡個十分鐘二十分鐘,精神就回來了。可是你想睡的時候又不敢睡,就會恍恍惚惚一個早上。在那裡就感覺就是半夢半醒之間,忘了還有明天。這是譚詠麟的歌,我的習氣,阿賴耶識的東西又跑出來。我的底就洩了,你們就知道我過去在卡拉OK混了多久。有笑的,都是跟我同年代的。所以大家一家人,不要有壓力。很想睡的時候,就狠狠的給它睡。不過有一個默契,睡的時候,最好前後點頭,這樣睡。因為我在台上,會看到說嗯嗯,講得不錯,這樣我會受到鼓勵,也比較有靈感。然後盡量不要左右晃,左右晃,這樣我會愈講愈沒有底氣,好像就不對,不對。而且左右晃,又怕會撞到旁邊的人,這個就會影響他人,這也盡量避免。所以大家有這個默契,don’t worry。你好好睡一覺,然後精神起來了就OK了。假如說一整天,那你還,那就回去睡一天,不要罣礙,精神一定把調整過來。

好,又有學長又講到,感覺他們也很好學。他說師父有經歷過戰亂,我們從小就是好像衣食無憂,就這樣上來了。那我們怎麼形成這樣的胸懷?這個問題好不好?好。我們拿出來一起探討。我們,我看是過一半以上可能都沒吃過什麼苦的。那這一段應該讓李老師在下午再來講,因為她是十一歲多就賺錢了,就有巧克力可以吃了,是吧?她也沒有什麼,不愁吃穿,現在為什麼可以這樣奉獻?這個我們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個事相上,她會告訴大家,理上禮旭給大家舉個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主人翁是誰?善財童子。他一生下來就是大富大貴,可是他為什麼一生成佛?所以大家在聽的時候,佛法是圓融的。我們不能一聽,反正我又沒有經過戰亂,我好難發起來。你看又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去了。其實假如把「勸發菩提心文」念入心了,就有答案了。是不是?有福報的人受的恩德愈多。我們問題就出在受福報的時候,假如偏掉了變理所當然,就在福報跟順境當中被淘汰掉了。所以逆境磨練人,因為逆境每個人都知道逆境來了,警覺性高。順境淘汰人,因為順境是享受福報,享受久了,應該的。改天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車子坐得不好,他就生煩惱。所以在享用當中不能貪著,更重要的在享用當中,生起感恩心,進一步生起報恩的心。那在福報當中不都是增長菩提心嗎?所以又回到我們之前跟大家講到的,師父常說:「你會麼」?

會修行的人,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道場。只要他懂得在每一個因緣當中,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師父有兩句法語講得很透徹。「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沒有聽過的人,你就寫一個處,隨,就好了,下課再問。「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師父講這兩句,跟我們不一樣。師父講經是做修學心得匯報,句句都是他老人家做到的,供養我們。所以我們為什麼這麼服氣?

當初禮旭看到,在經典當中有提到曾子。曾子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人,是宗聖。他談到孔子有三個德行,他還沒有辦法效法做到。哪三點?「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就是夫子很容易侍奉,很容易親近。因為他看到人家一個優點,忘掉人家所有的缺點。其實這個理再跟佛教結合起來是什麼?普賢行,只有稱讚,沒有見人家過。稱讚如來,只有讚歎,沒有毀謗,沒有批評。「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當然曾子分享出來我們也很感謝他,他看得懂。

第二,「見人有善,若己有之」。就有那種成人之美,隨喜功德。不會有絲毫嫉妒。見人有善就像自己有一樣。不管人家的優點還是人家做的好事,都非常的歡喜,是「夫子之不爭也」。不會跟人家競爭,只會隨喜,只會成就人,這第二個優點。

第三,「聞善」,聞到好的教誨,「必躬親行之」。就親身去落實,「然後道之」。這句話重要了。就是夫子教給人家的善,是他先做到了,證實了,然後再去教給人家。這一句就證明老法師講的,師父在我們廬江第一期,剛開始培訓的時候,講了一段話,師父說:「做到再說是聖人」。這句話就是證明,孔子是聽聞道理自己做到了,再去引導。而且他那個引導是通達人情,設身處地。因為他自己走過來,他就不會太嚴苛去要求別人做到。因為他自己知道調伏習氣,克己復禮,那是要下大功夫的。

所以師父講「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之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所以師父提醒我們不能騙人。要從不騙人,慢慢往賢人,最後往聖人的境界去邁進。所以曾子觀察夫子,然後把他的感悟,覺得夫子這個三點優點、德行,非常可佩,可敬。當然他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也是往這個方向在效法。

所以師父這些法語,讓我們最敬佩的是,師父他是做出來,然後再供養給大家。大家去看,師父說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師父對任何一個緣,哪怕是毀謗、侮辱他最嚴重的,他都感恩,確實做到。然後把他們的名字還供在攝影棚,每天講經都迴向給他們,感謝他們。這個我們聽完,那個陷害你最多、侮辱你最多的人,你有沒有每天迴向的時候迴向給他,有沒有?這樣師父的話就沒有白聽,師父的榜樣就沒有白看。當下效法,這個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態度。直下承擔,直下去落實。所以順境還是可以發菩提心,只要時時有這份感恩、報恩的心。

知緣,惜緣,造緣;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好的緣,好的福報,好的這些恩德,不都可以轉成動力、菩提心了嗎?

那接著上一節課跟大家談到的,師長他提倡「眾神一體,宗教一家」。他確實做到了宗教一家,把他們團結在一起。而且師長都是帶頭,帶頭不分彼此。更重要的,帶頭什麼?先人後己。

記得有個公案,在澳洲,有一個宗教缺一萬三千澳幣。結果學生來請示這件事,因為自己的單位經濟也不是很寬裕。結果這學生就說,三千還是五千?就在那有點拿不出手。師父說:「給他一萬五,我們的事情先放一放,先成就他的事」。你說這樣的事做久了,哪有其他宗教不感動的道理?

你看在新加坡,當時候那一筆錢可不少,幾十萬新幣,沒有那麼多錢。師父馬上發動園遊會,師父的弟子很多都去擺攤位。結果後來那個園遊會師父還帶頭,是走路的一個慶祝會,然後大家一起吃,同樂。所有攤位積攢下來的,因為賣東西,有錢進來,全部捐給這個伊斯蘭教,他們要蓋學校的。結果錢還超過。你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所以把其他宗教的事,真的都當自己的事一樣去辦。先人後己所以才能團結宗教,而且一做是十幾年,不是一天兩天,日久見人心,這個都是師父表演給我們看。

而又看到各個宗教的問題在沒有回歸經典的教育。所以師父表演給他們看,學他們的經,學得比他們好,他們不好意思。互相學習,當時候在新加坡還是現在的澳洲,請其他宗教的來講課,向他們學習。互相認識之後,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些經典都這麼好。包含那個《宗教是一家》編出來,十大宗教的精華,挑幾十句。那一本集大成,各個宗教的精華都在這裡。假如全世界有見識的國家領導人,真的能用。你比方澳洲總理,把這一本書,從小學就當作必修科目。不得了,這些小孩子一看,這些宗教教誨都很好。他還會去瞧不起其他的宗教嗎?不會,他也不會去毀謗。所以從小就要給他扎這個根,尤其現在確實都是不同的文化、宗教生活在一起。所以師父每一個理念都是這個世界上最急需的。哪個國家領導人,有智慧、有福報看懂了,他用上了,老百姓就得利了。

《群書治要》裡面,一個朝代要興盛,一定有尊賢。周朝尊姜太公,商朝尊重伊尹,唐太宗尊重魏徵,他才有盛世起來。澳洲尊重老法師,恭敬老法師,把他邀請到澳洲,為澳洲做了多大貢獻?所以澳洲人光是尊賢,你看他感得的福報有多大?這個都是現代《群書治要》,我們可以去體會。所以讓宗教回歸教育,師父也帶頭做。

所以為什麼全世界不管是宗教領導人,這都是禮旭親眼看到的。師父到新加坡去,那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都會來學習。他們覺得只要聽老法師講經,都很有收穫,勸他們回歸經典。再來,宗教回歸經典,宗教互相學習。這幾個理念就能促進宗教的復興跟團結。

師父在聯合國的平台,不只是顧及到宗教團結。看到全世界現在都比較五倫都是混亂的。犯罪率、離婚率愈來愈高。所以一來是做實驗,二來又在《群書治要》當中挑精華。現在已經編到第四冊了,《群書36O》。結果每一次聯合國會議,就把這個《36O》,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發給這些大使。其實這個都證明什麼?遇緣不同。你有好的緣,他遇上了,他能接受。

禮旭在十四年前,到澳洲學習五個月。當時候學院的法師、老師們,有用英文給當地人講傳統文化。英文我雖然聽不懂,我也在後面看一下,了解一下這個英文弘法的情況。我看當地澳洲人在聽課的時候,尤其是聽到《二十四孝的故事》。他們聽的時候,頭不由自主在那裡點,我也不知道他點什麼。那事後就拜託那個會講英文的去,請教他們,為什麼他們聽課的時候頻頻點頭?這澳洲人的回答,他說做人就應該這樣。可是在他們的教導裡面,可能還沒有出現這些孝道的故事,可是他一遇到的時候,他就感覺這樣是對的。代表什麼?性德是本有的。他雖然沒接觸,雖然沒認知到,可是不是他沒有,他一遇到緣,馬上相應了,他很認同。

所以禮旭就記得,我的二姐到美國去留學很多年。我們在台灣這個環境,是比較重視情義、道義,所以對朋友都挺好的。所以她那些外國的同學就說:「妳幹嘛對朋友這麼好?」我們是很自然,我們從小到大成長就是這樣子做的,可是在他們看起來,他們覺得你怎麼對朋友這麼好?他要不要跟你做朋友?他也認同,他要。所以這個五倫大道,我們從這一些體驗,師父講的真正確,師父說:「不是誰規定的,這是本來的,法爾如是,不是誰發明的,五倫大道」。你順著這個道,不逾越去做人,你就有德。

所以老法師後來把《36O》發給這些大使,禮旭印象很深。有一天禮旭在大馬中心的時候,進來一個相貌非凡的人,所以人的相貌真的是修來的。我一看,怎麼有這樣的貴賓?一看就是大富貴之人。不過因為我有事,我有課,後來也不知道他去哪裡。下了課吃飯時間,我去打聽,剛剛來那個到底什麼來歷?結果一問,巴基斯坦的一個部長,那為什麼來中心?因為他的總理看過《群書36O》的英文本,看的時候覺得很好,又知道他要到馬來西亞來,吉隆坡來出差。就交代他,要到我們中心來拿英文本。所以你看證實老祖宗講的東西,各個民族都能夠接受。所以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留一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可以利益天下的。

那老人家他感悟到了,他就積極的去做。把漢學介紹給全世界,所以老法師的志願是什麼?中國的漢學在全世界全面復興。不管他現有的宗教跟種族,他一學漢學,他會整個對他們的民族宗教文化,再提升起來。

好,人一懂道理了,懂得做人,種種問題就自然化解了。所以為往聖繼絕學是因,為萬世開太平是果。你沒有為往聖繼絕學,人們的思想觀念錯了,你給他的福報再多,沒有好處。為什麼?沒有從根本解決,他今天窮,你給他錢,最後他會視為理所當然。所以教育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為什麼老祖宗留那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曾經遇到國內一個非常大的公益團體,幫助很多的人群。因為它是國家算是一級單位下屬的一個公益團體。結果他來請教師父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我們幫助最多的那個地區的人不感恩?他問的時候很苦惱,我們都見過他。結果師父給他回了一句話,他連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他善根的源點,百善孝為先,你孝都沒有教他,他怎麼會增長善根?反而是覺得貪著了人家給他的照顧,甚至於最後視為理所當然,愈要愈多。所以幫助人要不要有智慧?所以佛門說「悲智雙運」才行。

所以師長知道「繼絕學」,轉變錯誤的思想觀念,才能改變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的命運。所以把弘揚漢學,弘揚全世界好的宗教民族文化,為根本。把教育擺在根本點上。體會很深的還有一個際遇,就是推展漢學。因為我們佛門有個原理原則,別人做了,我們就不用做了。我們去做重要,但是別人不做的事。他已經做了,隨喜功德。你幹嘛說,他做了我得比他強。那就變好勝心了。

所以師父看,全世界漢學那麼多,依照佛家的原則,老人家不用做漢學,可是為什麼還做?因為百聞不如一見,接觸到法國、歐洲、英國這些漢學院。居然把中國儒釋道的漢學變成學術,變成文物研究。沒有辦法利益自己,也沒有辦法利益眾生。讓大家對漢學都認知到一些表象的東西,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開智慧的學問,沒有教出來。所以師父覺得不行,這樣下去,全世界對漢學誤會了,所以才發願。結果剛好那時候體會特別深,又剛好到馬來西亞去。馬來西亞的同修又捐一塊地,馬來西亞又有六百萬華僑,又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多間獨中。所以突然老人家又有一個靈感,冒了幾個字「英國漢學院」。就是這個看到歐洲這些漢學的一個感觸之後,又發心承傳漢學。把這個因緣跟大家說明一下。

所以藉由剛剛我們對於老人家,從小整個經歷一生的這些事情,以至於師父從中所發的願,我們都一起交流了,都清楚了。所以進一步要以師志為己志,我們的目標把儒釋道全面復興起來,我們的目標讓我們的國家讀書不用錢,看病不用錢,養老不用錢。告訴大家,懂的人他就幹了。因為整個開花結果必然還是循序漸進,但是肯下決心的人,他就幹得到。那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大家看(李越老師的課會講到的)海南省監獄系統,它就從一個監獄的一個監區做起,現在那個經驗已經全國效法。這個緣大家慢慢再看,張廳長在全國的監獄系統,我敢保證以後在全世界的監獄系統,他絕對是靈魂人物。那時候師父講:「這個就是現在的地藏王菩薩,在監獄裡面把眾生給救起來」。這個我們從中也看到,師父謙退,但對於每一個人,他都非常恭敬,對每一個人做的事,他都非常的隨喜讚歎。這師父都在給我們表演。張廳長去,坐在他旁邊,老人家一直給他夾菜。張廳長一個大男人,那個師父菜夾過去,他眼淚就噴出來了,很感動。

我們以師父這些願為己願,那怎麼做到?要達到這些目標,為政在人,有人才做得了事。所以我們要請佛住世,要讓更多人發心。那怎麼讓更多人發心?請佛住世要先請誰?要先請自己,所以那一天跟大家交流,四個人見和同解就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其他三個人是誰不管,其中一個人一定要有誰?太好了。那我們期許自己是人才,我們也帶動人才。因為佛門講的感應的真相,你真正行菩薩道,你就會感來志同道合的人。你今天不從自己下功夫,你用很多外在條件,給你很好的,好吃的好穿的,來來來,一起做,你也留不下人才。因為真正的人才還會在乎吃住嗎?孔子就有講「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人說他要一心向道,然後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他就抱怨。那這樣的人,你不用跟他談道了。所以好的環境不一定能感得好人才,是你真正行道,他覺得志同道合,他才會留下來。所以人有時候看到的,不是根本的感應,是看到表象的東西。

好,那我們首先把自己培養成人才,那怎麼培養自己?自己首先要是一個好學生。所以這個禮拜還有兩個很重要的課,應該不是兩個,全部都重要,為什麼?師父一講一定會把大根大本重複講。尤其師父在三十週年,李炳老圓寂三十週年那個分享,他怎麼當學生的。又在清明祭祖發表的,「孝親尊師是成佛的大根大本」的專題,包含在福利會的開示,都是在講這個根本。我們從中效法師父如何做學生,自己鐵定可以成為人才。

再來,我們雖然是漢學院為目標,大家也要知道《五種遺規》,《養正遺規》開篇就說:「世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教術之端,從閭巷始」。就是以前私塾的培養,從小培養他的根本智。就是讓他讀經,不要打妄想。當然還有整個生活德行的養成。「人才之成,自兒童始」。所以真正的重頭戲,重中之重,在一條龍學校。漢學院也是沒有辦法,要趕快讓嚮往這個方向的人有一個目標。事實上真正大儒,真正的高僧,從一條龍來。禮旭這個都是屬於鋪路石,都是成年才學,調伏習氣都還很拼、很勉強。

好,希望我們大家也共同祈勉,成就一條龍,成就後世的人才。真正有人才了,一條龍自然就現前了,不然韋馱菩薩會撤職查辦。再來還很重要一點,要成就和諧的團隊,家文化重要。今天你講得口若懸河,最後人家說,你的團隊也沒有做到啊。嗯,消氣了,人家不相信。所以師父大慈大悲,假如我們身邊的學生不落實,人家也不相信他講的,人家也不相信師父。那我們罪過就大了。所以要讓這個時代的眾生起信,得要有和諧團隊,得要有示範點出現。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要幹就幹真的,不然就不幹,上路了絕對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哪裡是示範點?你看現在我們國內大飯店,重不重要?重要。假如這個榜樣沒有了,沒有一個榜樣,兵敗如山倒。你們那些傳統文化都講好聽的,你看都沒有人做到?有些人講,私底下還做成這樣。殺傷力好大,這個我們現前都遇到了。殺傷力之大,無法想像。那個人知名度這麼高,他私底下居然是這個樣子,那傳統文化不能學了。這變本來發心是好的,最後沒有依教奉行,斷了人家的法緣。師父講斷人家的法緣慧命,比斷人家的身命的罪還要重。因為他命死了,二十年後,他還是一條好漢。可是慧命是很長遠的,好不容易出現,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你把它斷送了,這個罪過超過多大的命?所以我們也期許到漢學院學習的學長,要把蘭彼得建設成中華傳統文化的示範點,宗教團結的示範點。OK?

好,那這一節課,「以師志為己志」,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明天就進入跟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確觀念、態度。好,謝謝大家。

專題分享 目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