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學習分享 (第一集)

成德法師主講  2020/2/13  高雄德賢淨宗共修會  檔名:13-002-0001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在我們德賢淨宗學會,跟大家一起來交流、分享黃念祖老居士所主講的《淨修捷要報恩談》。那今天成德沒戴口罩,因為是一公尺之外了,現在又是通風。

我們學習這個《淨修捷要》,跟我們隨時都很相關。佛法講的道理,是很現實的。現實的意思不是說很自私,現實的意思是當下就可以受用,所以老法師常常說佛法是很現實可以得到利益的。

比方我們這一次肺炎,這個也提醒我們是很無常,而且讓我們體會到,佛經裡面講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都想著:要過年了,然後我可以去哪裡玩,明年我繼續怎麼樣賺錢;都覺得我計畫好,我今天做什麼,我這個月做什麼,我今年做什麼。但是事實上世間隨時會有變化的,你看無常迅速,很多人連家不好回了,連家門不能出了。大家想一想,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之下,心情有沒有受影響?心情低落那就是煩惱,學佛就是要轉煩惱為菩提。

諸位同修,最近念佛有沒有更懇切?有更懇切吧?那這個肺炎對我們來講是逆增上緣。所以學佛,老法師說「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但是認不認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學佛之後,煩惱有沒有減少?笑容有沒有增加?大家怎麼很無辜的看著我?

因為學佛,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所以我們遇到我們淨空老和尚,這是很殊勝的緣啦。可是這麼殊勝的緣,它能對我們產生多大的益處,是不是老和尚決定的?請問大家,誰決定的?我們學生自己決定的。我們對他老人家的話如貧得寶,然後馬上改往修來,那這個可能就是現代的了凡先生,命運很快就轉過來了。但是假如我們陽奉陰違,那不只不一定能受益,甚至於等於是糟蹋了他老人家的教誨,那這個有時候不得利益,可能還有過失在裡面。所以同樣遇到老法師,可能每一個人的受用都不一樣。

所以《華嚴經》強調「主伴圓融」。所以老法師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是一個增上緣,是伴,是配角。主是誰?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那請問大家:你的小孩的人生,主是誰?伴是誰?你看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就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色。所以哪一法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請問大家:現在戴口罩,是不是佛法?無常來了,佛法啊。那這個災禍從哪裡來的?殺業,連野生動物都不放過啊,萬法不離因果。所以我們用覺悟去看一切人事物,那就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那既然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那我們每一天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薰習佛法,那應該會法喜充滿,而不應該是會煩惱了。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隨時有法喜?那可能我們都是用我執、我見在面對一切人事物,我貪,貪不到了,變成什麼?我瞋,怎麼可以不給我?怎麼可以不聽我的?那就有煩惱了。所以剛剛我們講到《華嚴》這些表法,大家不要一聽,《華嚴》太高了,跟我沒關係啊,那這個念頭又是障礙了。我們是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有沒有關係?有,不是我強迫你們的,這個佛法不能有強迫,強迫是控制、要求了。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是吧?《阿彌陀經》呢?小本《華嚴》。

而現在社會那麼複雜,變化之快,是打從有人類以來最快的,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座有些長輩,你們小的時候,可能還沒有電,還要點油燈,你看現在,幾十年之後。點油燈的時候還沒電話,現在一個iPhone,買東西刷一下刷一下,都不用拿人民幣了。變化非常非常的快。變得愈快,人會不會眼花繚亂,會不會覺得到底要怎麼做啊。

甚至於你遇到一個問題,去請教五個人,五個人跟你講的都不一樣,大家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那請問要聽誰的?我好像比較喜歡這個人,我就聽他的吧。這個不夠理智。因為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那你應該是聽誰的?是不是聽那個最不喜歡聽的那個,也不一定啊。要聽聖人的,不是聽隨便一個人的。所以佛說依法不依人,這些觀念都非常重要。甚至於是一開始要聽誰的,從明師受戒,這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

一定跟著一個明白的人,什麼是明白人?他是修學的過來人,才可以聽他的。他假如不是過來人你不能聽他的,因為他不是過來人,他還在摸索,是吧?然後你跟著他摸摸摸了二十幾年,他回頭看看你說:同修啊,我好像走錯了,我們回去吧。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樣?我這麼信任你,你怎麼走錯了?所以修行不能感情用事。

佛在經教當中句句真實、重要,甚至是什麼?一個字都很重要,從「明」這個字重不重要?重要。而一個人一生要遇到一個過來人容不容易,也不容易。那真正遇到了,那要好好珍惜!而且一個人還不是過來人的時候,他一定告訴你,不是說跟著他,一定是告訴你,你跟著哪個過來人學習。假如自己不是過來人,然後還告訴別人說你跟著我就對了。那這個變成什麼?打腫臉充胖子。大家一定要很冷靜走自己的菩提道,這條道境界很多。

請問大家,一天會遇到多少境界?你們怎麼挺無辜的樣子,修行得靠自己修,請問一天會有多少境界?哇,你們福報這麼大,都沒有境界。其實告訴大家,福報大也是境界。福報一大,什麼事都是人家伺候,那他就在不知不覺中墮落。所以福報大有沒有境界?有啊。

大家看過《西遊記》沒有?《西遊記》應該是學佛的人寫的,我猜想啊,為什麼呢?大家想一想,唐三藏是誰?孫悟空是誰?豬八戒又是誰?我們可能想,豬八戒跟我沒關係。其實,唐三藏可能指的是我們的佛性,每個人都有啊,是吧?

所以我們中華文化,讀歷史為什麼對我們有幫助,因為孔老夫子給了我們一句教誨,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我們有這個心態了,那過去的人是我們的老師,現在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歷史當中每一個事件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都可以得到啟發、得到受用。

尤其我們的成語都有歷史典故的。我們都讀過一句話叫「扶不起的阿斗」,請問阿斗是誰?劉備的兒子。這叫標準答案,這個我們是記憶式的學習,把這個知識記起來。但是進一步要用悟性去體會,就是從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就知道,阿斗假如不振作自強,連諸葛亮這麼好的宰相、丞相,也沒有辦法把蜀漢復興起來,也沒有辦法讓阿斗回頭。所以我們剛剛說到的主伴圓融,阿斗是他人生的主啊,可是他假如不聽孔明的話,那孔明也只能「孤臣無力可回天」,是吧?那我們現在這麼好的機緣遇到老和尚,可是我們假如不聽他老人家的話,那他也很難成就我們啊。

所以這一句不能做「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一反觀,那我是不是阿斗,就受益了。你說:不會啦,我不是阿斗,我也沒有樂不思蜀,是吧?但是假如我們最近心情很不好,也不想聽經了,也不想念佛了,請問大家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哦,你們都沒有哦,哎喲,好厲害哦。我常常會出現這樣,但是就兩個我在那裡拔河,一個要向上、一個要往下墮,在那裡拉。

當我們不想聽經了,不想念佛了,那個時候誰是阿斗?可能自己就是阿斗,所以能不能笑阿斗?不能笑。每一個人,哪怕是歷史的人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來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問題。大家不要覺得我一定沒有,因為真的都沒有了,也很不簡單,是吧?比方說:哎呀,這個人貪,貪色,我還有沒有貪?假如我們一反觀,我都沒有了,這個人功夫也很高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貪財色名食睡,我們馬上可以反觀,那我還有什麼貪沒放下,就受益了。可是假如這個時候我們說:哎呀,學佛都那麼久了,還貪。那我們的專注力就往外了,往外怎麼樣?看別人的過,我們的時間精力就耗在看別人上了,看自己就愈看愈不清楚。所以古人留了一句非常寶貴的話,說「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就是他很會去看別人錯在哪了,愈看愈準,甚至講起來還有點苛刻了,那要看自己就不容易了。

成德現在跟大家談這一段,是因為這一關不好過,我們修行有非常多關,套《西遊記》的話叫九九八十一關。請問大家,這個八十一是什麼意思?是八十後面那個八十一嗎?佛門數字都是表什麼?表含義的,比方說「德遵普賢第二」,「又有賢護等十六正士」,那個「十六」就是密宗的數字,那個是表法的。所以九九八十一重點在九九,是不是?那就是很多考驗,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很多的境界,我們只要一不覺察,這個關就過不去了。

所以,印光祖師在《了凡四訓》序文,不知道大家讀過這一篇文章沒有,這個祖師這篇文章講得非常的懇切,老人家開頭就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人跟凡夫的差別在哪?一念的覺迷而已。「聖罔念則作狂」,我們這個分別執著一起來沒有把它止住,一直隨順它,我們的如來藏、如來本性就變成煩惱做主了。「狂克念則作聖」,我們凡夫只要能正念現前、念念相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成佛,「狂克念則作聖」。所以這個一念之間差別很大,而且是不進則退。這個念頭只要不轉成正念,他妄念就相續不斷,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印祖說「日用之間」,一天當中多少境界呢?「萬境交集」,一天裡面有很多境界。諸位同修,請問我們今天講了幾句話?最近話講少了,帶著口罩比較少講話。平常一天講多少話?這個話對不對,就是一個境界有沒有過關。《無量壽經》裡面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講到誰了,實在忍不住了,順便罵他兩句,那是沒有過關。哇,那一天講話超過一千句的話,那就有一千個境界。沒講話的時候,念頭也是境界啊。「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以我們修行人變得要很能護念自己的念頭,護念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個是真正護念自己的道業。我們說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而且,他很警覺到一個重點,念頭不可以亂動,言語行為也不可以亂動。

大家有沒有聽過老法師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當時候安世高大師有一個同學,他們前世出家,一起去托缽。結果他這個同學是「明經好施」,明經就是挺懂經教的,好施是喜歡布施。成德當時候聽到這個故事,首先先想說,我也不明經,還沒遇到師父以前也是迷惑顛倒,稀里糊塗的。好施,我小時候也很吝嗇啊,你們看不出來哈,今天我媽媽在,這個她可以證明,我小時候習氣很重。這個一提話又很長了,趕快拉回來。但是人都有過去生的習氣啊,所以沒有遇到老法師,成德現在不知道去哪了,甚至還有沒有活著都是個問號,因為本來福就不是很厚。

當時候二00四年,剛好我們分享「幸福人生講座」,老人家在澳洲,成德那時候講了八個小時,結果老人家看了這個光碟,第一個反應說「短命相」,這個當場「短命相」。所以,事實上不是說我們去服務大眾,是老人家、是這些大善知識藉由這些因緣在救我們,讓我們修福修慧呀,讓我們這一生不要再搞輪迴。事實上,假如沒有老人家這樣救我,我們就是搞五欲六塵去了。五欲六塵是輪迴業,最後的結果也只能去輪迴。

像這個我母親就講說,小時候給人家算命,就是以後是做商人,而且還去很多國家。這個是挺準的,為什麼?因為成德小學二三年級回外婆家,一般的小孩就是回去:太好了,見到這麼多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玩得不亦樂乎,是吧?結果我回去不是啊,我回去做生意的。我小本生意做起,你說人都有過去生的習氣,這二三年級居然做生意起來了。跟人家玩彈珠,這些小時候玩的東西,把人家贏過來了,一般市面上六顆一塊錢,我可以賣他十二顆一塊錢,他們都來給我買。所以我小時候存款簿,積累得還蠻快的,習氣啊。

那時候小本生意做起,本錢二十八塊,然後那一張可以抽的是八十張,什麼蜜地瓜還是什麼,大家小時候應該有記憶,我的小本生意是從二十八塊本錢開始做的,然後收回來四十塊,扣掉本錢淨賺十二塊,都有習氣。一去給人家算命就說這個以後到全世界去做生意的,啊,假如是這樣,那不知道已經沉淪到什麼程度去了,今天就不會在這裡跟大家見面了。所以假如不是老法師把我救起來,所以人生最大的福報就是遇到大善知識,遇到修行的過來人。所以我們都有這些習染,所以要發覺自己這些習氣是不容易的。但是透過孔子這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馬上可以反觀,自己就有受用。所以像剛剛跟大家講的扶不起的阿斗,很多人可能讀了阿斗的歷史還在那裡罵半天,那他就不得受用了。

而我們剛剛提到,說《西遊記》有九九八十一關,其中一關就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關好不好過?不容易過,而這一句話我們再換另一個角度讀,「若見世間過,不是修道人」。所以我們真的不見世間過的時候,我們才在道中,我們只要見世間過,我們就不在道中,不在道中再講得嚴重一點就是隨時都在造業之中,不在正念當中了。所以像最近選舉,哇,我們有沒有喜歡的,有沒有不喜歡的?別人一講,唉呀,剛好講的跟我一樣,順便加入批評的行列。不能被轉啊,一被轉口業就跟上去了,所以不能被境界轉。

《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就是喜歡,不希求就是討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沒有說好像很不順我的意,沒有這個心態,都是逆來順受,不挑境界,歡喜接受。「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要能沒有希求也沒有不希求想,才有功德。假如我們每一天還有喜歡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喜歡這個事,討厭那個事,那就沒有功德,哪怕是做善事,也沒有功德,只有福德,因為心裡面有貪、瞋、痴,功德是清淨心中出來的,功德是真心裡面出來的。

所以《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他是用清淨心去做的,有功德。那清淨心做了不求回報,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好像我講到功德,大家的眼睛也沒怎麼亮。要有功德、積累功德,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才能往生,怎麼我提到「往生」兩個字,大家的眼睛也沒亮。一般來講,我們只要一講到跟往生有關,耳朵怎麼樣?就豎起來了,打瞌睡的也會馬上醒過來了。

當生要往生,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累功德,積累往生的資糧。而且我們往生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所以我們假如生活、工作不是功德,變成造業的話,那又造新殃,那跟往生就愈離愈遠。所以我們每一天不能不做功德事,不做功德事可能就是造業。甚至造善業,也是輪迴善業,「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所以修行人是不求未來果報,你一求未來果報功德就變成福德了,而且是輪迴的善業。請問輪迴善業你要不要?我沒有逼你們,輪迴善業哦。

我們去香港,剛好老人家住的地方,那邊住宅算不錯的了,結果那個住家都會有養狗,而且那個狗每一天得帶牠出來散步,叫遛狗。甚至於現在還得給狗洗三溫暖,還給牠美容,還給牠spa。你看現在人有的忙得都沒時間了,這狗還能做spa。那我請問大家,這個狗的福報有沒有比人大?當時候我仔細觀察,嚇了一跳,那裡的狗,每一次出來散步,旁邊還得陪一個人伺候牠,是外國的傭人。哇,那個傭人把牠牽出來,然後還在旁邊等牠。那請問大家:我們台灣人,一千個人裡面有沒有一個,每一天出門,旁邊還有一個人跟著伺候?那個部長級的人,有沒有出門都有一個人伺候?有些部長還自己開車呢,是吧?哇,這一條狗,隨時有一個人伺候在旁邊。牠的福報比一般人都大,可是牠在哪裡享福報?在畜生道享福報。所以輪迴的善業都還未必是在人道享、在天道享。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為什麼功德跟福德這個是差很多的地方,我們要很小心看待。歷史當中有一個人給我們很大的警覺性,梁武帝。大家看過「達摩祖師傳」嗎?有的人說:「老法師說,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您這個態度非常好,很聽話。那這個片子,因為是根據佛經拍的,拍得很好,每一個細節都有含義。這個對我們,看了之後能有一些啟發,成德推薦大家看看。其中有一幕就是達摩祖師東來我們中國,梁武帝是皇帝,就把這個達摩祖師請到宮中。

梁武帝他福報大不大?當皇帝,福報很大。其實我覺得他福報更大的在哪裡,他遇到了一個得道高僧。請問:當皇帝的福報大,還是遇到一個得道高僧來指點他大?你們覺得哪個福報大?當皇帝很容易造業的。他得到一個得道高僧指點他,他聽一句聽進去了,他就作佛去了。結果他面對這麼大的福報,他沒有抓住。他給達摩祖師說:「朕自登基以來,建寺院四百八十座,護持十幾萬人出家,朕有沒有功德?」大家聽成德念這一段話,哪一個字念得最大聲?大家清不清楚我為什麼要念這麼大聲?因為當下梁武帝有沒有觀照到自己的心念?沒有。他已經在怎麼樣?我們閩南話說:炫耀一下。在炫耀,而且他給誰炫耀?得道的達摩祖師。所以這個傲慢,也是我們九九八十一關裡面的一關。

佛門說,「我慢高山,法水不入」。這個傲慢一起來,得道高僧也幫不了我們。所以這個梁武帝:朕有沒有功德?他這一念心已經是要人家肯定了,這染污了。明明是有皇帝以來,做最多佛門好事他是第一人,可是他這一念把他所做一切佛門的好事轉成什麼?福德了。所以梁武帝也是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隨時要警惕,不能炫耀,不能做了好事放在心上,不能去求未來的果報。所以我們做義工是福報還是功德,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差別了。我們做了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我們做的時候還精進去檢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真功德啊。假如我們做了義工,然後見到人就說,我來做義工做了十幾年了,哇,這一念心怎麼樣?功德就變成福報了。所以歷史人物都能給我們啟發的。

假如我們這一個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真正隨時保持,我們隨時都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隨時都是在五十三參,那都有收穫,都有提升,不會煩惱,不會退步。諸位同修,誰是善財啊?誰是善財?所以表法的意義很重要,我們要了解。我那一天還在馬來西亞的時候,我說誰是善財,他說文殊菩薩的學生,標準答案。這個跟剛剛成德問阿斗是誰?他說劉備的兒子。現在善財,文殊菩薩的學生。事實上,善財童子的表法,最重要的是當生成佛。有一個人他要當生成佛、當生成就,他就是善財。他一定要具備善財的態度,他才有可能成就,才有可能當生成就。是態度決定了成功,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態度。

那諸位同修,我們這一生要去哪裡?大家的眼神不夠堅定,我們這一生要去哪裡?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去問貢嘎活佛,說「即身成佛,求生淨土是不是即身成佛?」那個貢嘎活佛還問黃念老:「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啊?」後來黃老說:「阿彌陀佛的淨土」。貢嘎活佛說:「那是即身成佛,那個往生就無量壽了」,不會死了,那他當然當生就成佛了。那我們這一生是要往生作佛,那是不是當生成就?是哦。

那當生成就,在《華嚴經》誰表了這個法?善財童子。所以當生要成就的人就是善財童子,要像善財童子,不像那要當生成就,容不容易?就不容易了。所以假如下次有人問我們,誰是善財童子?要拍胸脯喔,這個叫直下承擔。那我們看,善是什麼意思?善根。財是什麼意思?所以佛法,「當信佛經語深」,佛法每個詞每個字,它含義很深,甚至它含義很廣。善是指我們的善根。財是指我們的福報跟德能。成德講到這裡,大家想到哪一句了沒有?「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善財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福報跟德行,這個德能,代表他是善根福德成熟的人。他為什麼能成熟?因為他表的就是只有他自己是學生,其他的人統統是老師。哇,那他隨時,善人是他的老師,惡人也是他的老師,他不只不會見那個惡人的過,他還馬上反省自己,所以所有的人都是來成就他的。那他遇一個人,遇一個事,他就向上提升。那當然隨時都是善財童子,心態隨時都在增長他的善根福德,這個態度就是當生能成就。

而我們反思反思,我們學了佛了,可是還有沒有煩惱?還有吧?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善財的心態,煩惱就來了。假如能保持一切人事物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來成就我、都是來提醒我,有這樣的念頭,不會有煩惱。所以假如能保持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善知識;其他的事情,我們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善知識。

你比方說我們剛剛說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口罩是不是善知識?你比方說你看到口罩:哎呀,好煩呐,每天都要戴呀。你生煩惱了,你著相了。你假如:啊,這個口罩提醒我無常啊,這個世間不能留戀呐,我本來想去哪裡度假,你看現在關在門裡,不能出去啦。啊,這個口罩讓我想起來,《淨修捷要》第五拜:【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我們現在有沒有遇到眾苦?有沒有遇到諸難?對啊,所以這樣的無常提醒我們: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能留啊。「皈命大慈父,早生極樂國」,這個口罩是提醒我們趕緊念佛,趕緊念佛;「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無常迅速,輪迴路險」,那口罩也是善知識了。

看到這個天氣變化大不大?聽說明天又要降溫,好像還能降到八度,是吧?一會兒熱一會兒又冷。請問大家:這個時候想到什麼?哎呀,好煩,天氣變來變去,溫室效應好嚴重。又生煩惱了。請問:這個天氣變來變去,是不是善知識?是不是在給我們說法?是啊。極樂世界「亦無四時」春夏秋冬,「寒暑」,又熱又冷,「雨冥」,天氣下雨下那麼大,極樂世界都沒這些事情。所以所有這些天氣、六塵,有沒有在給我們說法?有。都在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是無常的,這個世間都是生滅的,只有極樂世界是永恆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有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淨土為歸,這個世間都是變化、生滅,不能有留戀,緣聚緣散,我們藉由這些假的東西,藉假修真,不能對一切人事物有所留戀。

所以剛剛引的那個《無量壽經》:「亦無希求不希求想」。請問:當你看到很討厭的人的時候,他有沒有在給你說法?有啊。這個世間常常會怨憎會,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討厭的人每天要碰頭。那他有沒有在跟你說法?有啊,不要留戀這個世間了,早一點求出離。而他有沒有在提醒我們:我還說要去極樂世界,我還說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怎麼我還有看不順眼的人呢?那說不定他是極樂世界派來提醒我們的:哎呀,羞羞臉啊,你不是說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嗎?怎麼還有討厭的人?所以《無量壽經》講到:「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這一句話讀入心,看到一切人是什麼?你們好像不大願意入心。這句話願不願意入心?假如這一句話不入心,那就不是跟阿彌陀佛、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了,也不是跟老法師學了,跟誰學的?跟自己呀。

那個佛經,我們在那裡,這一句我要,這一句我不要;聽老法師講經,這一句我要,這一句我不要。那請問,我們跟誰學?我們都說我跟淨空老法師學的,事實上對他老人家講的話,我們還有一句不要,就不是跟他學的。真正跟他學是什麼?依教奉行,直下承擔,他講的我很珍惜,不糟蹋他老人家的教誨。假如我們說,這一些老法師講的這個我不要,我們是用我們的分別執著,在聽他老人家講經。哪怕說這個我要,很可能是加了自己的情執或者貪著在理解他老人家講的話,所以連要的到底是不是正確的知見、正確的心態,這個我們也要勘驗自己。

你比方說有人聽老法師講經,老法師說統統要放下,哇,他把家庭都放下了,把責任都放下了,為什麼?他本來就不想要承擔。結果一聽師父說統統都要放下,好啊,好啊,放啊。那他要的那個部分正不正確?也不見得正確。所以吃東西,《弟子規》說:「對飲食,勿揀擇」,事實上不是對吃的東西不能揀擇,對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對老法師說的法,也不能用自己的愛憎的心去挑,這樣就是隨順跟著自己的分別執著在學了。那可能成德講到這裡,會不會有同修皺著眉頭說,那真的做不到啊,這幾句真的做不到啊。所以修學,建立正確的態度觀念非常重要。

成德記得初學佛,我們說先入為主,當時候老法師說,你要往生就要落實《無量壽經》。你把《無量壽經》百分之百做到,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以此類推,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做到。在座有沒有聽過這一段開示?有的請舉手,這個年齡跟我差不多的。誒?你們沒有聽到這一段嗎?成德記得差不多二十三年前左右,有聽到這一段,剛剛接觸。所以就會覺得要往生必須要把什麼做到?《無量壽經》,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哦。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就是《無量壽經》的句子,那我們就想著怎麼去做到。《無量壽經》又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那我就要開始落實。沒有喜歡的人,喜歡什麼人,討厭什麼人,這個要放下。沒有喜歡什麼事,沒有討厭什麼事,都接受。這叫不挑境界,這叫歷事練心,練出平等恭敬一切人事物。假如不會練了,那在一切人事物當中,就很可能是增長了愛憎的心了。所以不是入了佛門貪心就會減少,我們有時候會貪佛法、會貪功德、會貪順境。所以老法師講經特別提醒我們,佛法是讓我們要去掉貪瞋痴,而不是讓我們換對象。

所以大家不能來了,哇,這裡我們德賢淨宗學會好溫暖,會長對我們好好,那你來貪溫暖,不行哦;你來變成依靠,不行哦。你來到這麼好的道場,要什麼?勇於承擔,勇於表法,這樣才能在順境當中提升。順境好不好修?順境比逆境還難修。逆境警覺性很高,「哎呀,考驗來了,考驗來了」,都是勇於面對。順境呢?別人都對我們很好,不知不覺「應該的、應該的」,「哇,會長對我們很關心」,哪天沒有過來噓寒問暖了,嘴巴就臭臭的了,「怎麼今天會長沒有關心我啊?」

所以阿難尊者,佛陀的侍者。你們認不認識阿難尊者?認識。阿難尊者,佛陀要滅度的時候他很傷心,有沒有?結果他沒有證果,因為他的觀念裡面他覺得「佛陀是我堂哥,我有靠山」,還有依賴的心,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果。結果佛陀一滅度,迦葉尊者又罵他不夠精進,他一下子沒有得依賴,然後勇猛精進,他就證阿羅漢了。所以當時候五百阿羅漢集結,迦葉尊者說:你還沒有證阿羅漢,你沒有資格。後來阿難尊者很用功,結果在集結經典那一天,他就直接穿牆就進去了,人家就知道他有功夫了,可以進來開會了。但是這個故事提醒我們,連依賴的心都是習氣,不能證果。這個也告訴我們,連佛陀滅度都是慈悲,都是度眾生。

請問大家,佛陀滅度,你感覺心情怎麼樣?我好像問了太多問題了。大家一聽,啊,佛滅度了,我不知道大家對於佛滅度第一個你的感受是什麼?佛,你怎麼離開我了?你看這個馬上感情就起來了。大家要知道,佛菩薩做任何一件事都為了什麼?度眾生,都是大慈大悲。那他涅槃為了什麼?為了告訴我們,要珍惜佛住世,這個是無常的。假如佛壽命很長,我們這些眾生,學生就會說:佛命很長,明天再去聽,明天去聽好。然後到了明天呢?我明天再去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佛示現滅度,也是讓我們提起高度的警覺,是無常的。善知識住世,我們要非常的感激,而且不能依賴善知識,「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可是我們也要看懂佛菩薩在表演什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了,那麼請問釋迦牟尼佛滅度了,釋迦牟尼佛在哪裡呀?

諸位同修,我們今天是一起分享《淨修捷要報恩談》,是吧?你們不會今天一起來聽課,《淨修捷要》你們都沒讀過吧?讀過吧?哇,你都沒讀過你就進來參與課程,令人尊敬喔!因緣因緣,你都沒有讀過,你就肯進來,善根,有善根又有福報。因為這個《淨修捷要》是夏蓮居老居士為了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真的是大慈大悲編出來的,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跟大家交流一下。

《淨修捷要》裡面第四拜:【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是吧?那釋迦牟尼佛他是化身來的,他的清淨法身在哪?遍一切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哪?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他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所以了解真相的人,心安不安?佛菩薩在哪?無處不在呀。所以學佛的人說我好孤獨,那不對,你對真相不了解。佛菩薩無處不在,他是法身,一切法都是他的身,情與無情都是他的身,叫法身。所以釋迦牟尼佛沒走,遍一切處。

再來,淨空老和尚他哪一天生的,大家知不知道?農曆二月十五號,就是佛滅度那一天,老法師的生日。老法師又發願效法釋迦牟尼佛,講經六十年不中斷。所以這個《淨修捷要》從第一拜拜到最後,都有一個「觀」字。觀,對自己是觀照,對境界要懂得觀察,它在表什麼法?它在提醒我什麼?它在讓我領悟什麼?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佛法敗到這個程度了,連老人家出家都被逼到: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眼看著都沒有辦法講經說法,這麼難!諸位同修,我現在講你們都沒感覺了,為什麼?我們不覺得那麼難,可是老人家那時候就是這麼難,而且就是因為他老人家在這麼難的時候又堅持講經不中斷,然後弘法幾十年,功德好大啊!

結果全世界有這麼多的淨宗學會現在要念佛、要聽經、要修行,都有這麼好的場地,誰的福報?我們享的都是他老人家弘法的福報。可是他那個時候想修行,想效法釋迦牟尼佛,被逼到只有兩條路,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所以老人家可是有非常堅定的意志、願力,才能夠講經不中斷的。我們現在是在福報當中啊,可是假如我們不去念他老人家的恩,有時候我們就不會珍惜當前的福報了。所以剛剛跟大家溝通一個重點,順境很難修啊,我們現在都在享福當中。能夠在享福當中,念師長恩,念眾生恩,念施主恩,那麼多人支持,我們才能穩定的共修。這個就是在順境福報當中,那個念恩的心愈來愈強,這樣在順境當中才能提升。

那釋迦牟尼佛滅度農曆二月十五號,老法師又在那一天出生,大家觀察看懂什麼了?你們的眼睛好像沒有告訴我看懂了,雖然你們戴著口罩,我還是看得到你們的眼睛。真的看懂的人,就體會到佛菩薩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啊。「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我們念佛菩薩,就像他們念我們一樣,我們跟佛菩薩就沒分開了。這個是用世間的父母來比喻,我們想父母,跟他們想我們一樣,我們跟他們就沒有分開了。那佛菩薩隨時在身邊,孤不孤獨?會不會還有很多煩惱?所以要看得懂表法,不然我們會自己產生情執,產生煩惱。所以剛剛跟大家講的連佛滅度,你都不能用情執去看他。

我們現在跟著老法師學習,也是要增長自己的願力、道心,效法他老人家,可不能用情感在跟他老人家學習。你看現在有人看老人家身體不如以前了,啊,就很傷心、流淚。大家要知道,《維摩詰經》就是在破我們的執著。維摩詰居士他生病了,請問大家:他真的生病了嗎?他是透過生病,才有因緣出來,然後就講了這部經,這部經很精彩哦。他是在家人,結果文殊菩薩帶著那些大阿羅漢去到他家裡給他看病,對他跟佛的禮是完全一樣的,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已經在提醒不要著相,出家人、在家人,怎麼樣?平等啊。佛門說「生佛不二」,佛排在第二個,眾生排前面,生佛不二啊。「冤親平等」,冤排前面,不二法門。讓我們不要著相,出家就比較高,在家就比較低,那我們出家不就變成貢高我慢了?佛法是平等法。

所以菩薩是為了眾生,他生病了,他不是真正生病了,因為佛菩薩示現再來的,他是代眾生苦,我們要看得懂他的表法。你說老人家講經,哇,六十幾歲飛到美國去講經,時差都沒調,一下飛機講九個小時。哇,那個體力,真的,我們當時候聽到這一句話說:「金剛不壞身啊」,都佩服得很。可是現在想一想,那師父身體這麼好,可能我們弟子長期生了一個念頭,講經,有師父在啊,有師父在啊。有師父在,哇,變成我們弟子都不勇於承擔了。所以成德當時候,今年七月份,我們這些弟子,成德自己也是不肖弟子,也不能常常去體恤老人家的心。

因為剛好這個七月十號,老人家要去弘明,因為弘明辦了一條龍,從幼兒園四歲一直辦到高中畢業十八歲,辦得非常好。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都去看了。那些孩子氣質很好,很有涵養,這些大使看了很觸動。哎呀,全世界的教育都照這樣,那全世界有救了。那時候老人家十號要去,成德還在大陸,老人家就請這個秘書打電話:「成德有沒有空啊?陪我一起去弘明。」你看我們都沒有主動了解老人家現在忙什麼,行程是什麼,還得老人家叫,哇,隔天趕緊飛回來,就跟著老人家一起到弘明了。

那剛好就七月份,去年七月就都在台灣,八月份老人家回到香港,成德也跟著去香港。那當時候在台灣老人家就對著我們弟子講,「我講經六十年了,夠了,你們要承擔起來了,要記住講經不要中斷」,你看老人家當面給我們這些勉勵。事實上成德也是在想,自己也很容易著相。所以,有時候這個父母,他都很強壯,這個家都是他扛起來了。我們這些子女,好像這種擔當、責任就比較不夠。所以大陸有一句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你們聽過嗎?所以成德現在都想想,老人家這個示現,是不是也在提醒我們弟子們:不管我們是弘還是護都應該主動來承擔,不能都是他老人家在前方,在為弘法利生披荊斬棘,我們所有的弟子得跟他同台演出啊,以師志為己志。尤其我們是在德賢淨宗學會,「德遵普賢」,我們要遵普賢的教誨。

這邊插一個小故事給大家講:老法師因為在國際間常常在奔走,那有時候就會到一個國家填寫資料,那填寫資料欄裡面其中有一欄叫興趣。不知道大家看到興趣,會寫什麼?你假如興趣是寫念佛,哇!very good!很不錯哦!其他的引起不了你的興趣了,這個是我的本命元神,抓住這個救命稻草,念啊。那大家想一想,師父會寫什麼?師父想都沒想,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其實這一句話已經告訴我們,老人家平常生活工作處世是什麼?普賢行啊。所以,普賢行就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現在要「當孝於佛,常念師恩」,要「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量壽經》我們要落實,落實百分之二十我們就能往生了。那怎麼奉事師長呢?依教奉行。老人家很多救世的理念,我們去把它落實。因為老人家講了,只有他在做,世間的人說「那只有老和尚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他還是不相信。我們有學生真正落實,我們有團體真正落實,就給大眾起信心了。四個人見和同解,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有沒有聽過?你們都沒有反應啊?四個人見和同解,就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那我們聽到這一句話當下是什麼心態?四個人、四個人,哪四個人?都是向外看,有沒有人一看到四個人馬上先捶一下胸脯,其他三個不管,我一定是其中一個,這個就是直下承擔啊。那這個佛法講給誰聽的,佛法講給直下承擔的人,他是當機者了。

假如我們聽老法師講,我們聽佛經講四個人,啊,不可能是我,分別執著了;啊,這個世間也不可能。哇,這個分別執著一念接一念,愈來愈嚴重。所以外面都沒有障礙,障礙在哪?念頭。有分別執著,障礙就來了。所以一開始為什麼跟大家說《華嚴經》在我們這個變化多端的時代,它的表法非常重要,它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任何的事情,人事物是不可能有障礙的。所以我們現在假如覺得,哎呀,哪個人障礙我,哪件事障礙我,這個念頭本身就是錯誤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我們的心。就像剛剛跟大家溝通的,假如我們是善財童子的心態,不只沒有障礙,所有人事物變成什麼?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都是善知識。那這個心態能保持,「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樣我們學對啦。就是老法師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老法師這一句人生最高的享受,也是讓我們檢查,我學的對不對?我們不能說,我每天有誦經,我每天有念佛,我學對了。是不是學對了?不一定,有沒有學對了,要檢查。所以剛剛我們說修行靠個人,師父領進門,那我們得去勘驗,得去檢查:我有沒有學對?我有沒有煩惱愈來愈少了?法喜愈來愈多了?

剛剛一直在跟大家講這個表法,然後其實也是提醒大家,我們假如看不懂表法,我們就會著相,著相就是執著。比方說我們不知道,修行就是修這一顆心,那我們的修學就會修到表相上。比方說老法師跟我們說,我們不能早課騙佛菩薩一次,晚課又騙佛菩薩一次。因為做成形式了,那這一些功課就沒有入自己的心,就慢慢慢慢就變成一個形式了。比方,這個都要勘驗的,我們不能稀里糊塗的。其實現在時間在過好快,我們到底有沒有進步?這個得抓緊勘驗自己,進而去總結經驗,總結走過來的路。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感覺,成德是感覺現在每一年過得好快,好像對那個數字二0一九,自己才覺得有點習慣了,沒有陌生感了,它已經怎麼樣?走啦。現在這幾天在填資料都有點不習慣了,已經變成二0二0了,好快啊,一年好快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現在不是是日已過,是年已過,命亦隨減,我這個功夫有沒有進步?哇,那這個不能開玩笑。所以像那個早晚課,有沒有一句「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吧?那我們現在看到畜生道的眾生,有沒有憐憫心?有沒有?我們每天念,每天念,應該是愈念愈下濟三途苦吧?所以每天念的東西,假如沒有入心,那這個慈悲心也不見得增長。但是假如我們做早晚課,每一句都是真的打從心裡念出來的,一定心就開始轉變。

比方「盡此一報身」,你們配合一下,同生,同生,那你看到每一個人,有沒有想同生極樂國?那從我們內心念出來,最後念這一句話有沒有很歡喜?一切皆成佛,同生極樂國。還是念到這一句說:啊,晚課做完了。那你又變成搞形式了。所以佛法很難,難在不能執著,不能搞形式。重實質不重形式。

比方我們說,我也很用功啊,我每天念一萬聲佛號,我已經念十年了。念十年了,那成德就會問他,你有沒有愈來愈想念呀?Hello,大家知道我的意思嗎?這些有時候不一定是別人能夠跟我們切磋的,這個都要變成什麼?自己檢查。有時候還覺得,哎呀,我能堅持十年不錯了。問題是假如這個佛號有相應,跟阿彌陀佛有相應,那應該不會念十年都是一萬吧?會不會自己多加一點?愈念愈想念啊。假如說念了十年,也不是很想多念,也不會加,那這個每天一萬聲又變成一個形式了,交作業啊,交作業。每天念一萬聲,那是一個手段,是藉由這個手段讓你不打其他煩惱,讓你愈念愈跟西方的頻道接通,讓你愈念愈知道,佛聲所到之處就是佛光所到之處。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我現在念這一拜是《淨修捷要》的第八拜,「眾生有緣遇斯光」,你一念佛,佛光到了沒有?到了。「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所以能念佛的人大福報啊。好,所以都不能走形式,都不能著相。

你說,啊,這個成德法師,怎麼一段時間沒見,變得這麼囉嗦?怎麼一而再、再而三都講同樣的問題?因為佛經裡面講:「五度如盲,般若為眼」,般若是眼睛,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盲,盲是看不見,看不見你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你念經,你不著相就是功德,你念經念到最後就是著一個相,那是福報。那是要透過念經的手段,那我們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不是變成一個制式的一個功課而已,所以般若為眼,般若就是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我們隨時要練不著相的功夫。

然後,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只要有不著相,就有般若,就能是波羅密,波羅密是到彼岸。所以我們布施有般若叫布施波羅密,我們持戒有般若才叫持戒波羅密。只要有著相,你布施有著布施的相,持戒有著持戒的相,統統是世間的福德,不是功德了。所以大乘經的法印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有一句最重要的是什麼?「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才是不著相,才是清淨心。「是諸佛教」。所以只要心不清淨,有著相,整個功德就完全翻成輪迴的福報而已了。所以老法師常常都說,以那個禪宗說,你會麼?大家聽過嗎?那個「你會麼」就是你能不著相嗎?你一不著相啦,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統統是波羅蜜了,就可以了脫生死啊。

所以老法師常說,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會修了。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般若了。那老法師很慈悲呀,他說,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現在還做不到,這個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但是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你面對一切人事物,我們都要不分別、不執著,這樣叫會修。

舉個例子:你現在養兒子,養孩子,假如我們在養育他說,他是「我」的兒子,有沒有著相?那就沒有般若波羅蜜了。般若就是即相離相。即相就是你在境界當中,可是你不產生執著,不產生情執,你是離相的。你在教孩子的過程,你說他不是我的,他是因緣剛好來做我兒子,我要把他培養成聖賢人,去利益眾生。那他養兒子就是菩薩道,這叫會修。即相離相,不控制,不佔有,然後愈養兒子心量愈擴寬愈大。所以各行各業,是菩薩道啊。

任何一個角色,也是菩薩道。當媳婦是不是菩薩道?妳當媳婦當得好,全世界的華人都來給妳取經,那妳就是媳婦菩薩,妳把妳兒子教成范仲淹,全球的華人,現在不是全球,現在全世界都在學華文。我前幾天才看到一個馬來人,講中文,他去學中醫,他說中醫很好。然後,他用很流利的普通話介紹他去學中醫的過程。所以我們做好了這個中華文化的哪一些教誨、哪一個角色,很可能對於全世界就是廣修供養,你的經驗就可以供養給所有願意效法學習的人。所以一個人是這樣,一個道場假如共同發願:我們所做一切,我們都是表好的法,然後給全世界的道場做榜樣。那這個就是廣修供養,這個也是請佛住世,不請別人先請自己,那這個就是真正跟老法師同台演出。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用什麼奉事?依教奉行,跟著他老人家一樣,給眾生做好的榜樣。

好,所以這個即相離相是般若,就隨時不能產生執著。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執成病」,一產生執著點了就是個病了,這個當然不是世間的生病了,就是我們的修行就產生障礙了。所以大家有沒有念過《金剛經》,佛陀說:「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 那佛明明講了四十九年,怎麼佛說,說他有說法者就是謗佛?因為佛說法是因緣所說的,你不能執著他的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你一聽領悟了,就懂了。但是你不是聽他一句說,哦,佛講那一句話是不是什麼意思啊,那個意思可能是自己想出來的意思了。所以,假如我們不會聽的話,一聽就執著:佛說的就是什麼意思而已啦,老法師說的就是什麼意思而已啦。那一有執著了,可能就不得受用了。

那比方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這個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可以教成君子,不錯了。那大家聽了,懂了沒有?知道它的意思,教育要掌握黃金時段,掌握時機點,大了以後教,好不好教?不好教啦。可是你聽完以後,你產生一個念頭,哇,我沒救了,我兒子也沒救了。哇,你一聽,你說是淨空老法師說的。我們一直走還把淨空老法師拖下水了。

有些人又聽老法師說: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以後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講都不能講了。哇,一聽完,死定了,麻煩了,我都六十歲了。所以聽,有時候不能一聽執著了,要把那個意思領會了,然後就有自受用了。哦,為什麼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呢?好面子,不能直接講了。那自受用是什麼呢?面子打掉啊,看一切人都是老師,誰給我講我都能接受,「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就「漸相親」了,那哪怕已經超過四十歲了,也會有很多善友願意講你呀。所以這個聽法真的要把義理聽清楚,不能一聽就執著這個言說相,自己生煩惱,別人也不得好處呀。甚至我們一生起執著點了,還要告訴別人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那把別人給誤導了。

所以剛剛還在跟會長聊到說,我們跟在老法師身邊,不會看,看錯了自己不得受用,還把這個看錯的告訴別人,又把別人給污染了。所以當時侯這個,有一個也在老人家身邊的人,有人要去請教老人家問題,他就跟人家說,你不用問了,你去問,老法師都是「好好好,好好好」。人家要去請教老法師,他叫人家不用去問了。他看錯了,所以連跟在身邊不用心看,會看錯了。

老法師是什麼時侯才說「好好好,好好好」?是那個來問問題的人早就是自己的意思,他只是來讓老法師給他背書的,老法師只好念恆順眾生,是吧?你的意思這麼固執了,老人家還給你否定了,你又不高興了,又要來找他好幾次,一定要他點頭,是吧?老人家看出你的心思了,你這麼執著了,好好好,好好好。成德觀察是這樣啦。我們有自己的意思了,老人家恆順你;我們真心想請教他,有問必答,都回答的非常的仔細準確。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女孩二十出頭,老人家根本不認識她,她在澳洲學習,突然父親病危,一下子,啊,癌症,很突然,她馬上去見老人家,老人家遇到這個情況,老人家斬釘截鐵告訴她兩句話:「趕快回台灣」。其實大家聽老人家這句話體會到什麼?體會到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孝道啊。老人家非常斬釘截鐵,「學業放下,趕快回台灣去陪父親」。第二,「好好念佛」。消業障最快的,「萬德洪名能滅重罪」。結果這個小女孩回來守著她父親念佛,她父親的病情很快轉變了、好轉了。你看老人家面對一個他也不認識她的名字的學生,只要她是真心來問,有問必答。可是我們看,有時候我們跟在身邊不會看還看錯了,看錯了還告訴別人錯的。所以這個《淨修捷要》重要,觀啊,要觀察正確,不能觀察錯了。

那這個今天,這兩個小時挺快的,我好像還沒開始講兩個小時到了。所以告訴大家,時間跟空間是假的,時間是不存在的。好,那跟大家聊了這一個多小時,其實也是,我們要做善財童子,那我們要看得懂所有善知識的表法是什麼?甚至可以從一切人事物當中得到啟發。從一切人事物當中,我們心態對了,我們的善根福德不斷增長。就像我們看到《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老居士,那佛菩薩再來的,你看他悲心深切呀,他在文革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怎麼樣?八個人都得死啊,那不是代眾生苦嗎?

那夏蓮居老居士他晚年,這些大修行人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他為什麼要再編這個《淨修捷要》呢?都已經有《無量壽經》會集本了,幹嘛做這個?都是為了要成就我們這一生去西方作佛,這個我們得體會到啊。

那今天也跟大家說,阿斗是誰呀?善財童子是誰呀?包含跟大家說,唐三藏是誰呀?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啊。孫悟空呢?猴子啊,跳來跳去,心猿意馬,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止都止不住。所以,孫悟空不是講別人,是吧?我們有時候看到別人很浮躁,像個猴子一樣啊。那不能常常看別人,馬上回光返照,所以孫悟空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的妄心,刹那變化。

那豬八戒呢?豬八戒是提醒我們無始劫有習氣啊。再來沙悟淨呢?你們沒有讀過《西遊記》?你們都是老法師的好學生,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沙悟淨,你看過電影吧,你看那個沙悟淨每一次都是,「大師兄,大師兄」,每次有事情來了,都是「大師兄,大師兄在哪裡呀,大師兄」。自己都先慌了,就是代表退縮,不敢承擔,這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很容易的習氣。我們看到沙悟淨提醒自己,見難就上,就突破了。所有人都不願意去做的,來,我帶頭,那這樣就是普賢行了,就是廣修供養了。

那今天還有跟大家講到,這個「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事實上我們把一切人事物都當做善知識,都是來提醒我的,我們就不容易見人家過了。馬上就說,啊,「見人惡,即內省」,他提醒我,我有沒有同樣的問題。那可能大家會覺得,「那他那個問題我沒有啊」,不要講得這麼絕對。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同仁,一百八十公分,很壯,一百八十幾。有一天,他跟我在談話,他就批評另外一個同仁,那個同仁長得瘦瘦的,他就覺得他很懦弱,懦弱在哪,他就開始講講,講了差不多十分鐘。後來他就停下來了,休息一下,我就看著他,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批評人家懦弱,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眼睛瞪很大,看著我,他不知道我是什麼意思了。接著我就跟他說,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拜了。有沒有道理?對啊,他都不懦弱,他勇猛精進,他現在已經賢劫第幾尊佛了。我們都看著別人懦弱,看不到自己懦弱,我們有沒有對習氣趕盡殺絕的勇氣呀?真幹吶,不因循苟且。

所以每一個人身上的缺點,我們真的一反觀,都有啊,所以若真知反己,每一樣都有啊。而且當我們因為那個人的缺點而生氣,我們突然覺得我也有啊,氣不起來了,不好意思啊。所以真正我們能隨時一切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來提醒,我還有什麼沒修好的,我們就不見世間過了,我們這一關就跨過去了。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學習分享 目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