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人才扎根班 (第十七集)

成德法師主講  2020/10/1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17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這確實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早上一點點進去,結果不見了,所以要「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個無常觀敏銳度要很高。老和尚教給我們的就是,每一天就是最後一天,無常的警覺性就很高了。印光祖師也教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這樣警覺性也會高。

這每一次看大家的心得又特別感動,大家很用心,都覺得大家善根比成德都深厚多了,而且大家這個相觀而善的風氣非常好。我們這幾個月常常會談到蕅益大師的「淨社銘」,淨土宗的團體修學的一個總綱領。他老人家用四點,第一個是「淨土為歸」,時時都是想著歸心似箭,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留戀。這個世間每一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為了積功累德、求生淨土,所以每天做的跟求生淨土是相應的。每天不相應,那每天都會染著。所以般若為眼,五度如盲,一染著,不知不覺就愈來愈不清淨,就墮落下去了。這個墮落實實在在都是不知不覺的,你說哪一個修行人想墮落?但是十個有八個墮落,行百里路有半九十,墮落都是在不知不覺,所以變成警覺性要特別高。

舉個例子,一個人家庭很窮困,有一頓沒一頓,你說鄰居送一碗紅豆湯來,他會怎麼樣?感恩戴德有沒有?後來成年了,他發達了,他當了一個企業的老總,他底下的人端了一碗紅豆湯,同樣是紅豆湯,你看他心境一不一樣?心境假如一樣的話,那這個人不得了,他不被境轉,他常保真心。

所以我們修學要自我勘驗,我對同一個人有沒有愈來愈恭敬、愈來愈感恩?這很容易觀照出來,不難。真誠退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誠退了,清淨會進步嗎?平等會進步嗎?慈悲會進步嗎?不可能的。所以《華嚴經》很多教誨用來勘驗特別好,一真就一切真,一妄就一切妄,不能騙自己。像《弟子規》說:「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因為用的都是妄心,對上很恭敬,對下比較隨便,這個在對上的恭敬也是假的,那是諂媚,那不是恭敬。你只要用的是妄心,都是偏的。心只要用偏了,家庭、事業全部都會往惡性循環走,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可僥倖不來。因為整個世界是自己的心變的,哪有自己用習性、用妄心,然後愈變愈好,這不可能。但只有一種情況,小人冤枉做小人,他用不法手段,他用這種勾心鬥角、耍小聰明,居然被他拿到那個權位,他還沾沾自喜,你看我很聰明。事實上是他本有的,他把它折損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很可憐,這把自己的福報糟蹋掉了。

成德曾經留心過,在全世界華人界列在前一百名,這個都是相當有錢的,可是他們的財富狀況波動很大,每一年的名單差別很大。甚至有一些本來排在前十名的,再過一年自殺了。為什麼?因為他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投機取巧,做了很多違法的事情,最後壓不住了。所以這個德要配位,德不配位,這福報花完就麻煩了。「名亦福也」,名也是福報。「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了凡四訓》這句話是真的,我們冷靜去觀察看看,不管他是在政界,或者他是在演藝圈,或者他在企業界,各行各業都如是,享一個虛名,其實每天都在折福報的。真搞清楚了,首先不要求虛名。再來,安住當下要名符其實,我現在當爸爸,我要像爸爸,當媽媽像媽媽,當太太像太太,當主管像主管,當佛弟子要像佛弟子,不然都在享一個名。

尤其我們一定要共勉當個標準的佛弟子,因為大眾是接觸我們產生對佛法的印象,極少數的人他是因為看了佛經開始學佛,比較少,都是接觸了佛弟子,然後他就產生一個印象,要不就反感,就產生成見,就不想接觸了。這人之常情,因為他又還沒讀經、還沒聽經,他怎麼知道佛法的道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我發現很多社會大眾,他們都會覺得學佛的人很執著,那個媽媽生病了也不讓去看醫生,說讓念佛就會好了。然後那個母親,我遇到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帶著他母親去到一個學佛的人家裡,結果這個學佛的人學得還不錯,他的媽媽印象不錯,這本來就認識的人。結果有一次去,剛好另外一個學佛的人去找這個家的佛弟子,然後有一個人他就帶著他媽媽又去他們家。然後本來對這個主人學佛有好感,但是因為那一天另外一個朋友去了,然後另外這個朋友的母親也在,這個朋友學佛就學得很執著。等於這個主人的兩個朋友媽媽都在,後來這兩個老人家就一起去散步。這個學佛的她的媽媽就開始抱怨,我女兒學佛都變成怎樣怎樣怎樣,結果本來另外這個老人家對佛法印象還不錯,然後被這個學佛的媽媽一抱怨,前功盡棄了,前面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水。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聽過老和尚說,「要度現在的眾生,德行要超過古人」,你們聽過沒有?我好像聽的還有一次是說,「要超過古人很多」,還不是超過而已,還要超過很多。不然要讓現在的人起信很難,現在這個時節因緣負面的太多了,造成人從小就沒有信心,甚至懷疑,真的有人可以把經典做出來嗎?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西方宣布了,上帝已經死了」。其實那個表示什麼?大家沒有信心,不相信了。所以師長老人家慈悲,又有智慧,你看他老人家開解,眾神、佛菩薩的愛是抽象的,必須由神職人員,必須由我們這些弟子去做出來,這樣才能讓大眾感覺到什麼叫仁慈博愛、什麼叫慈悲,那就變我們的責任了。所以現在的人很不容易相信,我們得真幹才有可能讓人家建立信心。所以大家有沒有被人家否定懷疑的時候?有沒有很內傷?有沒有很沮喪?

我們林居士這個心得裡面兩句話講得好,是引黃念祖老居士的:「病久方知身是苦」,生病時間久了才知道苦的根源是什麼?有這個臭皮囊,蓮花化生就不會生病了。「病久方知身是苦」,不能留戀這個身體,但是也不能糟蹋這個身體。老子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尤其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機器愈來愈多狀況出現了。所以身見要破掉,不能執著這個身是我,真如本性才是我,法身才是我。所以病久方知身是苦,生病的時候愈提醒自己不要執著這個身,那生病也是讓我們的警覺性提高。所以用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都是好事,事事是好事。

下一句是「魔多反使道心堅」,魔考,考驗愈多,反而使自己的道心愈來愈堅固。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人家愈懷疑,我們愈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一定做到讓他認可。所以這個佛弟子的表法太重要了,這麼圓滿的大乘佛法,大眾他不相信他就不願意學,就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我們要展現學佛的智慧,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的法力、道力都要提升上來。真的,人世間任何問題佛法都能解決,大家相信嗎?我們就要在境界當中練練看,是不是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個禮拜有沒有很困擾的事情、很煩惱的事情?假如有的話,那就沒把佛法用出來;用出來的話應該是「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隨緣去供養佛法,這樣就很自在。

經歷一些事,給我們的提醒、啟發很大。我聽了這個案例,這不表好法不行,甚至於是信心不容易建立,但很容易摧毀。所以在家庭也好、在團體也好,處處都要做表法,因為「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你看讀經的孩子,從小學傳統文化,他有一個很大的考驗,比方說他到學校去讀書,他馬上一回來,「同學們也不讀經,同學們也不怎麼樣」,這個家長就要面對挑戰了。所以他看到那個不好的,他首先受影響了。其實也不是孩子受影響,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個現象?

比方說我們都是佛弟子,同修之間,看到某一個人沒有如法,然後我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家指責我們,我們就說,那他也一樣!或者看到人家比較不精進,自己要懈怠的時候,別人也有這樣,很容易就這樣給自己過關了。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非常重要。所以老法師講經真的是很有智慧,你看他老人家說,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老和尚有沒有說學佛要學張三、要學李四?沒有,很直截了當舉出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學佛,一言一行都要依佛陀。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學儒要學孔子,學道要學老子。這句話我們真的有聽進去了,那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會有一個觀照,佛是不是這樣做的,孔子是不是這樣想、這樣說的,有一個標準。這個就是很有志氣、很有羞恥心,那我們在很多境緣當中就不容易混過去了,那個混過去就是自欺。所以這個一定要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所以剛剛說大家善根很好,因為看大家的心得可以感受到諸位同修是聞教便行,今天聽了這個道理、教理,當場就去做,當下就去做。我們提到「淨社銘」說「觀心為要」,大家的心得裡面都流露出,遇到一切人事物都能夠反觀回來,懂得道理,肯馬上去做,肯在境界當中反觀自己。然後也是德比於上,比方說家裡面有蟑螂,然後就想,你看人家印光大師,螞蟻都自己遷單,自己搬家了,我們還會去討厭這些東西,那跟祖師就差太多了,都用祖師、佛菩薩來做榜樣,所以這樣的態度都非常難得。所以觀心為要,從根本修,心就是根本。

所以這個「淨社銘」,「善友為依」,在我們這幾個月,成德感受到這個力量真的很大。大家也都很認真去看別人寫的心得,看到可貴的地方,也懂得去效法。所以這個「德日進、過日少」不是理想,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體會?大家看一下,我們這些家人,大家在這四個多月提升了不少。我們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能知少為足,雖然有進步,還要更鞭策、更期許自己。《華嚴經》說的,「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

剛剛還講到「持戒為本」,「淨土為歸」是一開始的。我們剛剛強調的,你隨時要提醒自己是不是歸心似箭,就是要回極樂世界。現在所做的敦倫盡分都是往生的資糧,正助雙修。還有會留戀、會牽掛,那就會被這個拉到輪迴去了。所以我們得練什麼?即相離相,即相就是在這個境界當中,離相就是不能貪著、不能執著它。這個是般若為眼,五度如盲。因為我們一布施就著了布施的相,我布施很多,只是福報而已,這個善業又帶我們去輪迴了。所以大乘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著這句很重要,「自淨其意」,不能著相,一著相就把功德翻轉成輪迴業。善業也是輪迴業,去極樂世界要修淨業,不能只修善業。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個才是功德、才是淨業。所以都要練即相離相。

尤其我們在這個時代生活都比較優厚,所以得要警覺性很高。我看我們一些學生,一看起來就是沒吃過苦的,我都跟他開玩笑,我說你長得挺有富貴相的,他假如警覺性比較高,他就聽懂我在提醒他。我說有機會我帶你們去斯里蘭卡走一走,你們那個富貴相就會減少一點。尤其什麼?潔癖。這從小生活很好,你換個環境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貪著了。一去那個環境,住、用的東西可能就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精緻了,你吃飯要用手抓的,這些生活習慣都不一樣,還要打赤腳,所以那整個生活條件就沒有我們這麼好。你一換,你一不習慣了,那這個就是已經在順境福報當中有染著了,不然應該換個環境還是挺適應的。有機會我們再去走走,看這些我們年輕的家人願不願意報名?

成德從小就偏食,因為台灣規定,考上大學要去當兵四十幾天,一去當兵,每天活動量很大,都很餓,還沒吃飯就餓得要死,結果那四十幾天一下子偏食就治好了,什麼都好吃。所以佛門講對治很重要,對治悉檀,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你去了一個環境一段時間,你就適應了。這個是講到般若為導。

這個世間還是有不圓滿的地方,還是極樂世界比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邊都是一片光明,沒有這個黑暗的問題。所以任何一個境界都在提醒我們,不要留戀這個世間,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就好。所以你看《淨修捷要》第五拜:「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世間的不圓滿都在提醒我們,不要留戀,趕快去極樂世界,那裡真正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圓滿的法界。

還有持戒為本,「淨社銘」這四點。持戒為本,其實最重要的戒就是孝親尊師,這個是大根大本,你持戒沒有這個基礎,那個持戒也沒根,這個真的是開性德。所以我們也看到有些同修孝道做得好,也帶動我們要好好來做,很多同修也是真正效法,然後做了之後,父子有親恢復了。父子有親恢復的人很容易感動,很容易流眼淚。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個經驗?我是這個經驗,特別容易感動。但是不會為傷心流眼淚,因為也沒什麼好傷心的。因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用傷心了。傷心一般都是希望人家認同,人家一不認同就傷心了。所以要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要去求這個,強求人家一定要當下就要理解我們。況且我們做的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又不是立竿見影,所以人家不理解是正常的,把我們當怪人也是正常的,所以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

所以真的這個孝親尊師的心我們慢慢有提起來,就特別容易感動,尤其是看到別人孝順的時候就很容易觸動,很容易感動。但是我已經練成了,淚只在眼圈打轉,不流下來。那當然,流下來也很好,該哭就哭,你們不要聽完我之後刻意憋住,這樣會內傷。只要是感動,該哭就痛快給它哭一哭,那種淚會洗滌我們的心靈。

你們看「醫道」的時候有沒有哭?看「醫道」不哭,我看也是有問題。他們這個過程當中,那種父子,你看許浚跟他母親互動很多很感人的地方,他們夫妻那種義。甚至於你看那個睿珍,睿珍那個表演得真的是真正懂得真愛的人,是吧?你看她是不是非常仰慕許浚?可是她有沒有一絲控制、佔有的念頭?都沒有,她只有什麼?成就他。你看在許浚整個他的從醫的過程當中,好幾次都是睿珍在關鍵的時候讓他提起正念,用我們佛法講提起正念。甚至於看到他家裡和樂,他夫妻和樂的時候,她在旁邊也是默默祝福,那這個是真愛。所以這十二集很值得青少年看一看,當然我們看應該也會有很多觸動。

你看許浚是不是在表演普賢菩薩給我們看?你看都要要他命的人,他有沒有放在心上?沒有,好幾個人都要他命。你看甚至柳道知還在皇帝面前毀謗他,你看他不守候皇上,他逃走了,連皇上都對他誤解,最後他都是用真誠、真心轉過來了。然後後來柳道知給他懺悔,他還說,你會對我產生這些心境,還是因為我出現了才造成你的痛苦。你看統統把罪歸自己,忠恕,寬恕別人,然後嚴以律己。

其中不是還有一個在惠民署工作的人陷害他嗎?然後後來那個人不是長了膿瘡嗎?他還用嘴巴去幫他吸出來,甚至於為了治他自己也感染了,最後把這個要置他於死地的人都感化了。所以你看師父講經的時候說,普賢菩薩只有讚歎,沒有毀謗、沒有批評。意思就是說他心裡只有放人的善根,不會放人的過失。你看最後依報隨著正報轉,所有跟他對立要陷害他的人都被他感動了。所以他也給我們表演「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而且他給我們一個信心,只要自己做的是正確的,問心無愧就對了。他期間好多人都給他建議,要為自己打算,要動一點聰明,小聰明,你看他都不為所動,非常正直,直心是道場。所以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境界,會考驗我們,會不會起一點自私自利?會不會起一點名聞利養?只要我們陷進去了,那就愈走愈偏。

所以看這個「醫道」都會流不少眼淚,但是流一流,你們有沒有發現,流完淚之後好像身心比較輕鬆,這個眼淚真的可以洗刷我們的心靈。更要以他為榜樣,你看他對他師父那個感恩,師父對他的期許他都放在心上,一定要成為時時刻刻體恤病人的心醫。我們也要聽師父上人的話,要成為時時刻刻可以體會眾生苦難的佛弟子。所以看每個片子要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就有受用處了。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是講到「十年因緣」裡的「私塾教學」,我們從「發心學教」來交流起。

師長老人家談到了,他接受了老師的條件,李老師就安排師父上人在慈光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圖書館對外公開講經,堅持了幾十年。對於我們一個弘法的人,看到堅持幾十年,也在提醒我們,要利益到眾生,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怕不夠。我們看佛陀講經多久?四十九年。眾生沒有這樣長期薰習,他要完全轉過來是不容易的,《阿含經》,小乘經就講了十二年,方等講八年,接著才是般若,二十二年。所以李炳南老師也是都提醒老人家師父上人,定在一個地方,長期教化。但因為老人家的緣分,一直沒有辦法定在一個地方。但是也很有意思,因為老法師他發願學釋迦牟尼佛,那釋迦牟尼佛是遊化,哪裡有緣哪裡去,所以師父也是世界各地有緣就到哪裡去了。而且這麼遊遊遊化到最後,居然在聯合國有一個道場,「淨空之友社」,你看也是佛菩薩的加持安排。但是那是老人家的緣,我們的話還是哪裡有緣能夠定下來,就長期在這裡弘護正法,而且很重要的講經不要中斷。

其實很多道理都可以透過我們自身自己去感悟,比方說我們去體會不中斷,每天都聽經,每天都有早晚定課,就會覺得狀態一直在進步;可是假如二三天稍微懈怠一下,就感覺會有退轉。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還可以撐三天,我看我們撐不了。再來,大眾也會執著,他在電視機前面聽跟現場聽一不一樣?不一樣。那你說他自己分別了,你看人家孟子跟孔子學,孔子都不在了,孟子還是可以學得很好。這些道理我們都會講給別人聽,那我們自己真的是這個境界了嗎?印光祖師他常常說如面佛天,你一拜佛,就好像佛就在你面前一樣的恭敬;你一把師父的經教打開來,那種感覺就好像師父真的是就在你面前給你說法。

當然我們自己能做到很好,眾生做不到我們也要很能體恤。我們要要求自己不能分別執著,面對眾生分別執著很能理解,這個就是忠恕之道。不能用反了,自己分別執著都沒有注意,也不承認,別人一分別執著,就用師父教的道理指正他,那人家心裡很不服,你又沒有比我好很多,每次都一開口就是大道理給我壓下來了。所以《大學》兩句話重要,「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有這些優點了,我們再去帶動別人來做到;沒有這些缺點,我們再護念別人放下,這是人情。

所以老法師說,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一定是我們這些人情事理考慮得不夠周到,沒有設身處地,沒有顧及到他的感受,還有我們的成長空間,不然菩薩所在之處,應該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我們現在學佛,我們要行菩薩道,家裡跟團體只要有哪一個人因為我而生煩惱,那我還有成長空間,我要反求諸己,怎麼來調整,讓每個人都生歡喜心。那當然,假如我講到這裡,你的腦海裡馬上浮起來:「太難了!」首先這個念頭要放下,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能又起了個太難了,這就是個分別執著的念頭了。所以境界沒有問題,障礙在念頭。你說真的很難,您可以寫下來,我們再來討論,我們一起想辦法,善友為依,一起想辦法、一起解決。

所以我剛好前不久去了倫敦,那就有跟一些佛友見面。他們以前沒見過我,有的聽課也聽了幾年。然後見了面,我們聊啊聊啊,就聊個一二個小時。其實我那一二個小時我在講課的時候都講了,但是他聽完就說:「我今天收穫很大,這個在現場聽跟在電視機前看還是不一樣的,怎麼感覺好像當面聽你講,好像每一句都聽得懂,都能夠入得了心。」我當時候就覺得這個還是要恆順眾生,有機會直接面對大眾,那個感受還是不一樣,所以講經不要中斷。

我們馬來西亞很殊勝,有幾十個淨宗學會這個弘法的地方。所以現在疫情還沒過,大家現在養精蓄銳,厚積薄發,到時候有機會了就可以去廣修供養、去弘法利生。我看好像還有同修已經利用網路上課了,現在網路有個好處,可以看得到人,還可以現場互動,這個是拜科技之賜,我們都要善用這些工具。

這又講道:「對內」,李炳南老師「在台中蓮社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學生有二十多個,全是在家人,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要我參加這個班,我不敢,因為我知道講經太難了,那哪是普通人!什麼人有資格講經?開悟才可以。」這古代的規矩,但是我們現在遇到特殊時代了,所以特殊時代還是有佛法就有辦法,待會師父會講怎麼解決。老人家說了,「古人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我可以聽、可以學,我不敢講經。」不知道大家聽了這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大家第一次聽到這句的時候緊不緊張?

後來有一天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從文字上看就一個字,有那麼嚴重嗎?可是從心上看是很傲慢。因為他雖然講錯一個字,其實已經不照佛陀教的講了,有沒有?明明佛陀講都有因果,他怎麼會說不落因果?不落因果不就沒有因果了嗎?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從事上講就是兩個字「因果」,他怎麼可以說不落因果?那不是狂妄了嗎?所以看起來是一個字,從心上看那已經偏得非常厲害了。而且佛不是只有講給我們聽,佛自己也示現,他都成佛了,可是他有馬麥之報,吃了幾個月的馬吃的糧食,怎麼會說不落因果?

所以我們看佛陀、祖師、師父上人講得圓滿了,講得很清楚,還帶表演給我們看,可是我們還是照自己意思講。所以老法師很慈悲,特別護念我們要走弘法路的人,他老人家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諸位同修,我跟大家保證,你們去查所有祖師留下來的教誨,你們去查查看,有沒有一句話,哪一個祖師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哪句話,應該沒有。但老人家講出來了,他是應機,他看到假如大家不重視這個態度,一走弘法的路,最後一定貢高我慢。因為我們這二三代人的根基,那根本就沒有辦法跟古人比,因為沒有那個環境了。老人家是從小有家教,又還上過私塾,老人家是我們爺爺輩,那代表七十歲的沒有,四五十的沒有,二十幾的也沒有,三代人了。而且三代,大家看那一代就退多少?退得很厲害。可是還得弘法,不然佛法就滅了。所以老人家有很多話都是應機慈悲護念走弘法路的人,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老人家說最佩服孔老夫子,他的用意就是讓我們對這八個字不能掉以輕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講的是孔子講的,所講的都是古佛、都是佛經講的,述而不作,哪有自己的創作?

可是大家注意,現在的整個風氣是什麼?都強調要創新。其實創新不是不對,創新的根本是什麼?利益眾生,你那個創新不能失了這個根本。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那個創新是方便為門。可是慈悲為本跟方便為門也不是二,方便從哪裡出來的?從慈悲為本出來的;創新從哪裡出來的?創新從利益現代人出來的。結果現在的創新從什麼?從可以賺到錢出來的,哪去管這個東西對人的影響是什麼。結果我們現在看到好多父母非常的痛苦,因為孩子都陷在這些電腦遊戲裡面了。孩子不睡覺、孩子找不到,你說那父母不是度日如年?那些創新這些電腦遊戲的人,有沒有因果責任?

所以這個時代的一些風氣我們得用正知正見,自己才不會隨波逐流去了。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看出來,老人家待會後面要講的,佛門培養講經的人才,怎麼培養出來的?複講。這個中的道理我們得要體悟深刻。就像為什麼要守三個條件?那我們看到這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我們能得到教訓,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講。尤其在《四十二章經》說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證阿羅漢,不然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已經是偏了,沒有述而不作。所以述而不作對治我們的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核心;信而好古對治我們的懷疑,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所以老人家引了孔子這八個字,對治的都是最嚴重的習氣問題。

老人家說道:「我可以聽、可以學,我不敢講經。老師告訴我,你不發心講,他不發心講,將來講經的人沒有了,佛法就滅了。」所以我們佛弟子不能眼睜睜看著佛法衰敗,尤其我們念到《勸發菩提心文》,這可能是四百年前祖師講的,講到的是「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你看這麼好的佛法被誤解成這個樣子,被做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也要「頓忘鄙陋」,我們雖然條件不算是很好,但是這個是我們的本分,「忽發大心」,來承擔起來。而且我們看到承傳孔子的是曾子,曾子他本來的能力也是比較反應遲鈍的,「參也魯」,但是他很老實、他聽話,他真願意幹。所以老實、聽話、真幹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都可以發心的。而且我們能夠帶動別人,不是我們能力有多少,而是我們真不真誠,我們有沒有毫無保留去做。就像白方禮老先生,他讓整個國家都感動,都為下一代的教育關注了。所以我們盡心盡力也能夠帶動大家都共同來發心,把這個佛法的承傳承擔起來。

老人家他說要開悟才能講,但李炳南老師就說了,假如都不發心,可能佛法就滅了。講經可以講什麼?李老師說到了,可以講註解,「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只要註解沒講錯就可以,錯了註解的人負責。這個話我聽得懂,是不錯,但是講經要具足條件,我不具足。老師善巧方便,也不勉強」。其實我們看到這一句就要學會柔和質直攝生德,不要勉強、不要控制、不要要求,循循善誘,讓人如沐春風,不強求。有時候好心,一強求,一急了,適得其反,我們閩南話說的「食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孔子說欲速則不達。

你看李老他當老師也很柔軟,他也沒有勉強,他叫我去經學班看看,「我說好,看看可以」。結果去看了經學班的情況,覺得好像不難,因為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小學畢業,大學生只有一個。「我是初中畢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裡年齡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多歲,小學畢業,還在那裡學講經,發憤圖強。我們那時候還年輕,一看到她都能,我為什麼不能?這樣才把講經的念頭觸動」,就主動跟老師說,「我要參加這個班」,老師也很歡喜。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所以我們要幹到老,愈老愈值錢。你看這個六十多歲一帶動,功德無量,把老人家都帶動來參加這個經學班了。所以我們也非常感謝,像我們兩位會長,還有這麼多長者,都來給我們帶頭,他們的學習態度都讓我們很感動。你們要配合一下,要給予掌聲鼓勵一下。

我們張居士舉手了,是不是有話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張居士:對不起法師,這個是鼓掌,我們點那個掌聲。

成德法師:掌聲跟舉手不一樣,對不起對不起,我在境界又不清楚了,舉手是這樣,掌聲是這樣,不一樣,謝謝謝謝。

我們接著看師父上人他有進一步提到李炳南老師的私塾教學,當然這個私塾的教學也都是依據正確的教學理念來做的。《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所以教學貴在要專,專一、專注,一個時間學一部經,雜了學習效果就有限。所以佛也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些都是原則。但現在在學校裡面一個時間學好幾科,我們從小也是這樣讀過來的。所以它的方法、它的目標差異在哪,我們自己都要清楚。

現在怎麼會變這樣?傳統的方法很好,怎麼變成現在的局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是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偏啊偏啊偏到現在這個局面。所以要再把它恢復回來,得幾代人的努力,我們要鍥而不捨,一代人放棄了就斷了。而且都要很有耐性,因為這個不是短時間形成的。所以我們要知天命,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盡到我們的本分。尤其是什麼?做榜樣、做樣板,因為就是我們沒信心,才傳統的東西現在都不被採納,都是用工業革命以後的一些做法。工業革命它是生產,你只要有哪些原料,經過哪些手續,最後成品就出來了。可是問題是教育的對象是人,他不是產品。光是人,什麼時候開竅有些人就不一樣了,甚至有一些是大器晚成,他比較晚開竅。所以我們面對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不要沮喪,也不要氣餒,反而更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甚至於我們這一代人都看不到開花結果,但是我無怨無悔的去做,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李老師講經的方法完全是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法,對學生個別指導」,都是因材施教,跟治病一樣,對症下藥。我們不能覺得,我覺得這樣好,我就把這個好推薦給所有的人,還得要了解他的實際體質、症狀,你不能這個好就覺得所有的人吃都會好。教學也是一樣,你得了解他的狀況,給他跟他相應的這些修學的建議。

「所以每個人學的東西不一樣,進度也不一樣。一部經學會了,這個標準是要上台能講。怎麼講法?完全複講老師所講的,漏了沒有關係,你不能自己加意見,也不能自己找參考資料,老老實實、完完全全照他的講法去講。這個方法看樣子是非常笨拙,到以後明白了,這個方法的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佛家培養法師,世世代代都是講小座,這樣學成的人,那是什麼?學耐心、學謙虛、學恭敬。不在這上奠定基礎,稍微能講的時候,傲慢習氣出來了」,這個習氣出來就好像染污了。要染污很快,要把這個染污再清除出去要花很多時間,一滴墨汁滴到清水裡面,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咚就進去了,你再把它請出來要多久?那還不只是花時間,還要拿濾紙來。

所以為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功勞太大了,他先入為主,習慣成自然,你把是非善惡都給他建立起來,他就會判斷,他就不會污染。結果我們現在小時候沒有把他的是非善惡建立起來,他又出來染污了,現在又要把這些污染去掉,那是很累人的,習氣已經養成了,還要再改,也很累人。所以從胎教開始教重要。從胎教開始教可以出聖人,三歲以前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能學到君子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要抓住時機。但是大家聽完不要捶胸頓足,我都這麼大了。沒關係,把這個遺憾去護念我們的晚輩。人生不會有遺憾,煩惱一轉就是菩提,悲憤一轉就是力量、就是願力。

「傲慢習氣出來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整個就完了。」這個慢心太容易起來。我記得我十七年前剛到海口,後來去孔廟,然後去拜孔子,跟我們同行有一個法師,他臉也是笑呵呵的,像彌勒佛一樣。我們在一起吃飯,因為一起去的人不是都吃素,也有人吃葷的,這個法師他就笑著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他都沒有任何指責,跟人都沒有對立,他說人家吃肉滿口香,但是我吃青菜往西方,他也跟人家種了個法緣,吃青菜可以往西方極樂世界。然後跟他聊的時候,他也是笑著說的,他說:「我的一些徒弟,還沒有去佛學院,見到我,師父、師父,喊得好親;結果上了幾年佛學院回來,連師父都不叫我了。」所以剛剛有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紅豆湯,小時候吃感恩戴德,當了老闆吃不一樣了。同樣是這一位師父,還沒有上佛學院跟上了以後不一樣了。所以護念自己的心很重要,「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為他學了一些佛學的這些知識,他可能就覺得我的師父不見得懂這些,他慢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一起來就很麻煩。

而我們冷靜來看,其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從根本的心地去下功夫,叫心地法門。佛家所講的任何一個教理也好、做法也好,都是修我們的真心。比方說佛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修我們什麼心?不給人添一點麻煩,都是為人家著想,不給人一點壓力。那我們假如體會到了,我從此處世不給人添一點麻煩,不要給人家有壓力,那就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包含你看李炳南老師傳承得很好,李老師交代去講經的學生,「你水自己帶去」。你看連水都不給人家添麻煩。那道場裡面講經立了一個牌:講經的地方嚴禁募款。也是不給人添麻煩,不給人有壓力。不然你在那裡公開放個功德箱,有一個人過去放了,旁邊的人會不會心理有變化?有沒有人在看我?我都沒有拿出來,他不就有壓力了嗎?所以這些考慮我們都能體會到。

所以善知識所做的、善知識所說的都是他的心,他的言行就是他心流露出來的。你能夠從這個言行去看到他的心境,那這個跟他就神交了,心心相印。所以叫傳心法要,續佛心印,我們要傳,傳什麼?傳佛的心,這是修行的根本。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複小座的做法,它是修我們什麼心?我們明白了就知道,古人看起來好像很笨拙的方法,事實上它有很深遠的智慧在裡面。第一個學耐心,你要老老實實去講。這個耐心就是學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而且你要一遍一遍講,要練到會講,師父講,他那時候是一部經講十遍。講了那麼多遍會不會煩?這個學耐性,透過這個方法達到了。耐性很重要,「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就是修忍辱。

成德剛好那個時候到海口去,老人家強調這個三根,但是在那時候的環境只能講《弟子規》,那就一直講《弟子規》,講了十幾年。好像你一直講一直講,也不會覺得煩,愈講愈有味道。後來老法師說學古文很重要,我記得是老人家下飛機,還在機場休息室休息,我們坐在旁邊,師長就說:「古文很重要。」大家都看得出來,我是比較激動的人,所以師父一說古文很重要,我說弟子願意發心。為什麼?因為我古文很差,就要來練習,這樣才能突破。後來還講了古文講了七十二節課,是在我們馬來西亞講的,馬來西亞中心那時候講的。結果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也是在機場,師父又說:「《群書36O》很重要,《群書治要》太重要了,《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我一聽又激動了,然後又說願意來練習、學習,又開始講《群書36O》,還講了一百多集。

可是我發現一件事,講古文也是講《弟子規》,講《群書36O》也是講《弟子規》。因為你任何道理都要落實,都不會離開孔子講的「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句話就代表所有學習中華文化的,都要從這七個去深入。聖人講的東西,他一講出來,你不要看短短一句話,它是圓融的。就好像我跟大家舉的例子,印光大師也講幾十個字而已,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都在裡面,普賢十願。

而當初我剛在海口開始學習講《弟子規》,責任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一承擔這個責任,每個禮拜都要講課,有時候人家一約還要到鄉下,大樹下,那個樹還真夠大的,幾十個村民在底下聽課,這個樹還有空間可以坐人,那樹非常大,幾百年的樹。而且我講一句,那個村長還要翻譯一句,因為都只聽得懂海南話,聽不懂普通話,所以我講一句他翻一句,我講笑話都要停好幾分鐘才會笑。

所以承擔這個責任以後發現一件事情,沒有一法不是《弟子規》,我只要看到街上的百姓,我就會發現,我今天有講課的素材了。比方說,這個媽媽帶著這個小孩在路上走,結果在吃甘蔗,然後他媽媽咬啊咬啊,就往右邊把甘蔗渣吐下去了,然後下一秒鐘你就看到那個兒子從左邊把甘蔗渣吐下去了。我一看,你看這個就叫上行下效,你看這個錯誤的,孩子馬上就學會了。就感覺所有的都是《弟子規》,所以看一切人事物都挺有體會的,也會覺得很有收穫,每天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所以專在一個東西真的是很重要,你的心就能安下來,就不會浮動。

然後又學謙虛,因為都要照著講,不要加自己的意思。成德一開始學佛,就覺得這個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太重要了,一有機會,親戚朋友我們一定跟他介紹。但是我們介紹的時候,先以欲勾牽,他現在最需要什麼?欲,他想要的,他現在最擔心什麼?你要從這裡去給他介紹佛法,他就覺得佛法對他太急迫、太重要了。所以一有機會跟他談,然後就是師父怎麼講的。我記得剛學佛的時候,最常講的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那個財布施我們一定會講范蠡(陶朱公)三聚財、三散財,也都是從複講開始的。然後愈講愈覺得這些道理太正確了,愈講,慢慢慢慢就體會師父上人他應機的善巧在哪裡,你講著講著不知不覺就深入,就會去領會到。這個是學謙虛,把善知識所教誨的完全納受在心裡,然後好好去依教奉行,就會體悟到他整個思想的脈絡在哪。

我記得我當時候去了半年,然後在深圳有人邀請,對三百多個社會大眾講課。結果我講完,就有一個老人家走過來,然後很神祕的把我拉到旁邊去,然後就跟我說:「你講的都是佛法,可是你一個佛字都沒有講。」他好像發現了什麼大祕密一樣。請問大家,老法師有沒有交代成德,你去海口講,一個佛字都不要講,有沒有這麼交代?沒有。奇怪了,那我們為什麼知道一個佛字都不要講?師父有說,「面對境界要清楚」,你現在在這個環境裡面,他不能接受的,你何必要執著?

比方說,你在學校裡面不能講宗教,是吧?你這個是忌諱,你怎麼可以去講,讓人家誤會?我就不講自覺,我也不講覺他,我就講明明德可以吧?明明德自覺,親民是覺他。儒家跟佛家的這些教誨都是相通的,所以事事無礙。假如人家邀請你去講,說:「我今天請你來講,但是你一個佛字都不能講。」然後我們說:「那我怎麼講話?那不能講,不講了。」那一個法緣就不見了。

就是我們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在思惟,很自然的,師父是怎麼教我們的,它就浮出來了,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情。假如說教你一句你會一句,教你一個動作你會一個動作,那是學死的,不是學活的。可是往往就是因為這樣老老實實下去,才能深入,才能學出耐心、學出謙虛,謙虛受教有地,取善無窮。再來是學恭敬,恭恭敬敬講善知識教的東西,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修我們的心,慢慢恢復真心,跟謙虛相應、跟忍辱耐性相應、跟恭敬相應,全修在性。不是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去遵守,都是歡歡喜喜相信祖先留下來的,然後歡喜去做,慢慢慢慢就領悟到了。

接著,「李老師講經不准錄音」,誰要放一個麥克風在他面前,他絕對不講。「他的教學方法就是教你全部精神貫注聽講。」章嘉大師在教導老和尚的時候,是不是也是讓他隨時專注,心靜下來?這樣這些教誨才能入得了心,心浮氣躁,都是這邊進去這邊就出來了。我們之前跟大家提過,「入乎耳,出乎口」,這是小人之學,沒有入到心裡面去;「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那就等於是我們聽的、我們學的,跟我們的一言一行沒有關係,聽了就去講給別人聽,佛家講變口頭禪了。應該是聽了,「入乎耳,著乎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了,隨時遇到境界,一言一行就是從這一個真心流出來的,「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所以這裡提到,這個教學方法要全部精神貫注聽講。我們現在又有錄音機,又有電腦,多媒體,很方便,反正今天沒有聽,我到時候再聽錄像就好了。我這次去倫敦,有一位同修他本來要到現場來,然後想一想有錄影、有錄音,我之後再聽吧。過了一會,他自己反觀,就說這個成德法師都來到倫敦,四個多小時車程都來了,我還不去現場聽,還想說之後再聽錄音就好了?後來他就到了現場,我還嚇了一跳,我說你不是不來嗎?其實他當時候說不來的時候,我就已經隨緣了,當時候就覺得人要珍惜其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沒有指責的意思,我覺得這人之常情,我當時候就有這個感觸,但是也就過去了,突然又看到他,很驚訝。因為我當時候還是在跟大家分享,那時候禮拜六,你們可能沒有注意到,我跟你們講著講著他就走進來了。

所以老和尚講這段其實對我們也很重要,我們現在因為有太多的工具,反而這個專注減退了。專注才能領悟的,所以還是要全神貫注聽,不能因為有這個方便了之後,反而這個心境是退轉了。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工具愈來愈發達,人的恭敬心反而在退步了,修學真正成就的人也是在退。

所以要全神貫注聽才會有受用,你放個錄音機在那裡,心就懈怠了。為什麼?沒有聽清楚不要緊,回去還可以重聽,你有依靠。你看心一有依靠,他就有執著點。「寫筆記也不行」,就是要全神貫注。「同學們遇到困難,想去請老師再講一遍,老師會打人、會罵人,打你、罵你,不跟你講。為什麼?給你講,你心裡就有僥倖的心」,「罵了、打了不講,就逼得你必須全神貫注」。

所以大家看,你有依靠了,不行,真心一法不立。我們現在就是要恢復真心,有依靠就有執著,有僥倖的心,又有執著了。所以大家看了這一段以後,要觀照自己,我有沒有任何依賴、依靠?這些都要打掉。我有沒有任何僥倖的心理,應該不會吧?沒那麼嚴重吧?僥倖的心理都出來了。

所以「這樣教學的目的是教你開悟」,教學的目的。我們學東西得知道我們的目標、目的在哪。現在教學就是知識的積累而已,它的目的不是開悟。可是大家要知道不進則退,學知識沒有提升,所知障愈來愈重,「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這樣的一個教學方法,每一堂經你都有悟處,因為全神貫注聽。而且聽的相應的部分又提醒自己,我當下就要去落實、當下我就要轉念。假如今天我們聽一段師父的教誨,「師父講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可能以後才做得到」,那這個念頭就是個障礙。所以大家聽經一定是這個教導我當下怎麼做到,都做得到,做不到師父不會講,師父是應機說法。所以大家假如覺得哪一段我覺得現在很難做得,一定要提出來,不然我剛剛講的就是錯的,我就要負因果責任,你們一定要幫我提出來。

這樣全神貫注去聽,「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提升」,所以記的東西統統沒用了。最重要是心境一直提升,而且心境一提升,你看經典它是相應的;境界不提升,經典是經典,自己是自己,真的看得懂嗎?也比較難。因為那些經教都是佛菩薩的真心流出來的,我們的心要跟真心愈來愈相應才聽得懂。而且心境一提升,學的是什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是用悟性去學的。

所以「醫道」精華裡面是不是有講?好像有一次柳大夫在問許浚跟柳道知,然後他們兩個回答,這個病症應該要怎麼樣治。結果柳道知的用詞好像是用了「一定」還是什麼?然後許浚就說:「醫書裡面沒有這個字眼。」為什麼?因為每個病人的體質不一樣,生長的環境不一樣,你都要因應他的差異。所以為什麼佛法說法無定法?其實中醫是不是也是這樣?就是中華文化的東西它強調的是悟性,這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再講太多,把大家的悟門堵住了,我就有罪過了。所以大家要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全神貫注聽,不要記筆記,去感受感受。但是你不要聽完這句話,看到人家記筆記,「不要記筆記了,成德法師說別記了」。我可沒這麼講,你們不要害我。法沒有定法,他記了他會比較安心,你就讓他記。他記了以後回去多看幾遍,他覺得有收穫,那也好。因人而異,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用這個方法,你真的有進步、有得力了就好。成德是覺得按師父這樣子來學,成德覺得師父講的真的很精闢,全神貫注去聽、去領悟。然後那個領悟了,尤其是領悟到我錯在哪了,然後就效法顏回夫子不貳過。師父說,感情的污染是自私自利,聽懂了,不能讓自私自利的念頭再出來,這樣是糟蹋自己的佛性,不自愛了,就用這樣的領悟然後照著去做。

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在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因為智慧是本有的,它是被障礙住了,就好像太陽光本來就在那裡,那被烏雲遮住了,你把烏雲撥開,太陽本來的光明就出來了。烏雲是不是真的?大家坐飛機,你到雲層裡面去,真的有雲嗎?你伸出手來摸摸看,也沒東西,所以它是虛妄的,妄心,你別把它當真,風一吹它就不見了。不能認假為真,真心是我們真有的,不能認真為假。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到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的八十卷我都能講。」傳統文化強調悟性,不是學知識的,你看老人家才聽一卷他就會講了。「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必須什麼?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頭去體會……去琢磨,在這裡面體會的心得,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一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讓所有的聽眾都能生歡喜心,這叫成功。這種講座非常不容易,李老師稱之為叫『大講座』。大講座不是講堂大,不是人數多,而是聽眾程度相差很大,你要叫大家都歡喜。」

聽了這一段,我們得長期跟著老師,一堂課都不缺,我們現在容易做到嗎?有佛法就有辦法。我上次好像跟大家推薦《太上感應篇》,老法師講《太上感應篇》,都是他身邊的常隨弟子,老人家耳提面命。成德覺得那套光碟就好像手把手在帶學生一樣,我們可以好好來學這套光碟。真正在學這個光碟的時候,真正去體會師父上人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存心、他的智慧,他怎麼用智慧來應這個時代的機?怎麼護念學佛人?怎麼給這個世界走出一條活路出來?這個我們都要自己去觀察、去體會。

我剛好想到我們顏居士她們現在也在教學,我看最後我們請顏居士來分享一下她的心得好了。

顏居士:阿彌陀佛,師父,我沒有準備。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抱歉,我臨時請。

顏居士:沒有,沒事。尊敬的成德法師、兩位會長,還有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下午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阿彌陀佛,我分享我們上課的經驗還是什麼?還是這次的報告?

成德法師:對,妳這次分享得很好,當然妳也不一定要限制在妳寫的心得。

顏居士:這次我寫的心得就是說,這次師父有讓我們看的那個「師長行誼」,看了過後感觸很深,是因為現在剛剛開始教學。看到成德法師一開始去海口,自己很驚訝的是,我不知道成德法師原來一開始是連一部儒家的經都沒有學過,就被淨空法師派任務叫他去教。

成德法師:所以妳們的命比我好。

顏居士:差不多,因為我也是這樣的感受,完全沒有,其實《弟子規》就有聽,但是真的沒有很認真去學過,然後那時候拿了這任務真的是很誠惶誠恐,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教得好。成德法師又有說到,那時候自己還沒有真正做到學生的本分,所以就覺得這樣子去會很危險。弟子也是這樣子覺得,但是很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就是在這個群體,在這個團體裡面有善友為依,有法師這樣子指導,那個心就慢慢愈來愈安。就看到法師教給我們的東西是講學習的態度很重要,就算是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你一個真誠的心,為大眾的心去學習,用至誠感通去學習,現在教《弟子規》就好好的學習《弟子規》。那個心本來是很害怕的,然後就變成很開心的去學《弟子規》。那天就跟爸爸一起在背《弟子規》,感覺很親切,感覺好像回到沒有煩惱的那種,背的時候背到很開心。因為就看了裡面,然後就覺得原來《弟子規》很重要,很多地方其實自己也真的還沒有真正做到。就像師父講的,教而後知困,教了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裡。又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個謙卑的心,就是當你覺得你自己會了什麼,就等於其實不會什麼,因為你剛覺得自己會了,這樣子也等於是一個傲慢心出來了,所以一直要提醒自己保持一顆真心去學。看到師父到現在這麼多部經都是一個很謙虛、很恭敬、很真誠的態度去學每一部經,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所以現在在學習當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然後也在跟姐姐,也很感恩姐姐她先承擔,她先帶起來,我其實真正還沒有教全部學生的,真正教的是姐姐在教,所以我很感恩姐姐她先承擔這個工作。我就是在看李老師怎樣教,然後再看姐姐怎樣教,就跟她們學習。在這個當下就是盡量可以護持的就護持,就是她們需要什麼幫忙就,慢慢開始要跟家長溝通,那天就有跟幾個家長溝通,然後也跟裡面的師兄,裡面師兄也是很發心。我們有淨空法師這樣子帶著我們,成德法師,還有這整個氛圍就是大家都沒有想自己,都是好像一直在互相幫助,盡量讓家長跟孩子受益,就想盡自己的全力,他們真的是盡自己的全力,我們跟會長,還有那邊的師兄,他們也不會看我們的過失。所以姐姐跟我都很感恩,就是很開心,真的很感恩法師給我們,而且法師對我們,很感激法師給我們大家,我覺得法師對我們大家都很信任,法師是一直以一顆真誠的心跟我們在溝通,跟我們在交心。所以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好像每次有困難,每次法師都會點我們,一點就要,師父講,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然後每次好像有什麼煩惱,法師就會知道我們有什麼煩惱,他就會去講經來讓我們好像放下那個煩惱,然後把這個真心恢復,我們很感恩,很感恩。

弟子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請法師、各位同修大德,還有爸爸媽媽給予批評指正。爸爸也是有給我們《弟子規》要怎麼教,也有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意見。感恩父母,感恩大家,阿彌陀佛。如果有講錯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顏居士,你看她面對境界很清楚,你看一開始她就知道上午、下午好,她考慮到我在英國,你們是在馬來西亞。你看心境,心生種種法生,所以她的心境有隨著她的學習,包含隨著她現在去付出,她的心境在提升。你看她那個感恩心,就會自然去感恩這些護持的師兄、這些同修們,又感恩這些家長,然後感恩父母的教導、姐姐這些給她的指導。

所以其實講經難不難?講經並不難,心境到了,要講不難,叫娓娓道來。所以其實講經最重要的還是修身、還是修心,把心境要提升起來。所以這個是後生可畏,我看我們在座很多同修都是中年,然後在聽顏居士在分享的時候,我看大家都笑得挺開心的。因為你們都是為人父母的人,看到這些年輕人很願意學、很受教,我們就覺得很欣慰。所以也從她分享當中可以感覺,平常我們在課程當中談到的她都有放在心上。所以人才之成,人才要成還是從小開始,從家教開始。

所以對於女教從馬來西亞來復興起,我是非常有信心,有這種環境、有這種氛圍。像這次我們黃居士,她分享我看了也特別感動。我們這個班以後真的是任重道遠,每一個人以後都要擔起很重要的,不要很重,很重大家一聽肩膀又覺得很重了,不是不是,是很重要的、很深遠的工作,大家一起來善友為依、依眾靠眾互相學習,好好來提升。我們看到年輕人這麼用功,我們自己也不能學成老油條,這個都是互相促進。

好,今天時間已經超過太多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交流分享 目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