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也是學人情事理 (共一集)

成德法師主講  2020/9/1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5-023-000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師父上人常常說,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本身就是覺的意思,等於是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要明白,不能搞不清楚狀況,不能稀里糊塗的。所以俗話常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以學佛也是學人情事理,我們人情事理不懂,很可能惱害人,很可能把事情搞砸了,可能自己都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得學做人處事、應對進退。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你真正的修養功夫都是用在五倫的相處當中。比方我們侍奉父母,就要懂得去體恤他們的心情,不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被冷淡了,不可以讓他們產生恐懼、產生愁悶、產生煩惱,甚至於讓他們都有顧忌跟你講話,好像怕講錯話,或者講了讓你不舒服、不高興,這都是讓父母心裡有負擔,這都不是我們為人子應該產生的情況。甚至不能讓父母感覺好像對不起我們。我們能感覺父母有這些煩惱,都要主動的去化解。所以我們怎麼去侍奉父母,怎麼去養他的身、心、志、慧,我們都要善用心。

其實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事實上也不複雜。從事上看這五倫關係所牽扯的境界、事情千差萬別,但從根本上就是我們能不能用一顆真心、用一顆愛敬的心,能夠去關愛、體恤、尊重、恭敬他們的心。有了這個心,其實這些人情練達不難學習、不難體會。可是假如我們的心比較都是自我為中心,都是比較自私自利,自我感受比較強,那就比較不容易去愛敬他人、體恤他人。所以只要回到這個根本上,其實也不複雜,就是用真心。

像剛剛舉的,面對父母,要時時體恤他的心情;父母對孩子,也要能夠設身處地他的狀況。所以這個真心在五倫關係裡面,我們哪一個角色都應該是這樣的。比方《常禮舉要》有講到,在吃飯的時候不能訓斥子弟。因為你吃飯的時候罵孩子,那他腸胃就會受影響,會吃不下、會消化不良,那我們就沒有體恤他的狀況。所以父子之間的相處,也都要能夠設身處地。包含教育孩子,孩子也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跟他互動的方式也要有所調整。比方小時候你可以比較嚴厲的去處罰,讓他長記性;但是他已經十七八歲了,他面子也比較重,你就要給他留一點面子。這個都是活的,不是死板的,主要是我們能不能體諒對方的狀態。

還有現在父母有時候太溺愛了,孩子已經去上班了,那就要讓他在企業團體裡面磨鍊,可不能跑到單位去,然後還告訴單位的領導、同事:「我孩子比較不懂事,你們可要多包容他」,這樣人家聽了就會覺得挺怪的。所以教孩子還是要趁早,他已經出社會了,最重要的你自己以身作則給他看,然後多去提醒他,你總不能去要求他的領導或者他的同事要多包容他,這個就比較不符合人情。

甚至於今天你很愛護朋友,你把他介紹到一個單位去了,你也要尊重那個單位對他的這些安排、訓練,你可不能又要去管人家派什麼工作給他,都要通過你才行。這個就是我們看起來是愛護這個朋友,事實上也是不懂人情事理,你到人家的單位就要守人家的規矩跟運作,不能你還要去插手。就像他當父母的人,也不能去插手他孩子去的那個單位做的事情,這都不妥當,這分寸就拿捏不當。

這個是講到父子關係,包含夫妻關係,也不能去罵對方的父母,或者罵他的家庭兄弟,這個是忌諱。我們也要體恤,體恤對方,畢竟父母、兄弟、姐妹對他的照顧,情義、恩義是最重的,我們不應該去批評。所以出言要順人心,不要逞一時情緒、口舌,這樣都造成彼此內心的這些隔閡、不滿,這樣就不好。比方兄弟相處,哪怕你的才能、你的經濟比較好,都不要讓其他的兄弟姐妹因為這樣而產生壓力,我們都要懂得謙退,甚至懂得主動去付出、去關懷他們。

再延伸,從家裡到社會,社會就有君臣關係、有朋友關係。君臣在現代是領導、被領導,我們就要讓功於上、讓名於上、讓功於大眾,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理人情,不要功高震主。我們最重要的是把事做好,何必去要那個名幹什麼?其實這個也都是要多去體恤領導的心情、同仁的心情。包含跟朋友、同事講話,我們也要拿捏好分寸,「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包含孔子說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話要拿捏,他能接受到哪,他的程度到哪,不要言語太高、太過。所以佛家一直強調隨緣,緣就是條件,多少緣做多少事,多少緣說多少話。而現代的人,我們盡量都是用自己的以身作則去帶動他,而不是太想用言語去說服人。所謂「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我們自己好好做,讓人家自然生慚愧,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我們言語太激烈了,看起來是為他好,但是他接受不了,甚至造成他惱羞成怒,那就破罐子破摔,激之,君子可使為小人,反而斷了人家向善的機緣。

為什麼一直強調以身作則重要?因為假如我們做的他還不是很認可,他心裡不佩服,你一講,他覺得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那就達不到效果。所以《大學》強調:「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一定是他佩服信任我們,我們才好去勸他。所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有了這些優點,才去帶動別人也做到這些優點;我們沒了這些缺點,才去護持別人把這些缺點改掉,這樣人家才容易接受。這都是跟同事、朋友、領導、被領導之間相處應該有的觀照、有的敏感度。真正得不到人家的接受、諒解,還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自己可能還有哪些做得不夠圓滿。只要我們常常都是反求諸己,家庭,還有跟同事之間的關係都會慢慢改善,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都在反省、都在覺悟的狀態,外在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也會慢慢改善過來。

以上一點粗淺的體會跟大家分享,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專題分享 目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