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其心

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2020/5/16 英國蘭彼得 檔名:19-001-0004


我們修行,不管是讀經還是聽經,受益的程度都跟我們的心態、態度有關。比方說我們讀《無量壽經》,受用的程度可能跟我們的心量有關,我們能不能效法阿彌陀佛的心量?假如我們邊讀經、邊聽《無量壽經》,我們的心境就是:那是阿彌陀佛,我不可能;或者聽老和尚在講經,老和尚何許人也,他做得到,我做不到。其實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讀經、聽經,在那個當下就已經在分別、在執著,甚至是在懷疑、在否定自己了,在聽、在讀的過程都在增長自己的分別執著,那就不容易受益了。所以很多人讀經讀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聽經也聽了很長的時間,可是客觀看,分別執著並沒有減輕,就是他沒有觀照到自己在聽經、讀經,甚至念佛的時候,都在增長他的分別執著。

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淨語》裡面四個字很重要,「輕忽養識」,就是他忽略了什麼?他在念佛當中還在打妄想,那個妄想都是增長分別執著,所以他的末那執著、第六意識分別,都在增長,就是佛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甚至讀經讀熟了,字也沒讀錯,但是腦子裡不知道在想其他的什麼東西,因為他讀得太熟了,其實那個都在養識,自己不清楚。就好像我們聽經,注意去觀照自己,前面遇到師父前一二年、二三年,全神貫注聽,聽到佩服處、聽到相應處,站起來頂禮三拜,師父講得太精闢了,真的是救了我,前三年聽的時候是這個態度。他聽聽聽,沒有走上解行相應的話,聽聽到最後慢慢這種感恩、勇猛可能就不能保持了。所謂佛門有一句話叫「初發心成佛有餘」,就是我們那個初發心要保持,甚至要不斷的去提升;而不能保持,往往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縱使發出來,沒有保持它,沒有繼續再提升它。

講到菩提心,有兩個詞,一個叫順理菩提心,因為我們本有佛性,我們當然可以發菩提心;一個叫隨事菩提心,就是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發菩提心。可是現在問題是,我們現在一遇到事不是隨事菩提心,是變成生煩惱了,這個差別就是覺迷,差別在這裡。我們能夠隨事情發菩提心,才能歷事練心。我們假如遇到事情生煩惱,那就是著相了,那個不可能有法喜的。舉個例子,比方說每一個家庭都有業,都有業力,所以俗話才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所以《華嚴經.淨行品》它裡面很關鍵的一句話叫「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菩薩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假如不善用其心,就可能產生諸多煩惱。所以「淨行品」其實就是教我們,見到一切人事物都發起菩提心。比方說,你要上台階了,比方上台階,當願眾生永出輪迴、永出三界,然後心沒有退縮。大家去想像一下,一個人在爬山在那裡爬階的時候,他的心量就是這樣,所以你看他連爬樓梯都是發菩提心。比方說上廁所,大家到一些佛寺去應該有看到,他在廁所裡面,就是大小便時,就是上廁所的時候,當願眾生捐棄貪瞋痴,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你看我們一進廁所去,怎麼這麼臭?很痛苦;你看他上廁所的時候,他的心就是祝福一切眾生能夠捐棄這些貪瞋痴。

所以你看同樣上廁所、同樣爬樓梯,我們可能生煩惱或者啥也沒想,啥也沒想,無明,有想是妄想,沒有想還是無明。但是你看菩薩一遇境界,他那個心量就是祝福一切眾生。善不善用心,這個是關鍵,善用心,一切時一切處積功累德;不善用心,每個念頭可能都在造業。

就像俞淨意公遇到灶神爺點化,首先說他意惡太重,意惡就是念頭。就像衛仲達到了陰間去,他自己都嚇一跳,我才四十來歲,怎麼那個惡充滿整個房子?閻羅王告訴他,「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其實我們能聽到這些故事都是我們的福報。衛仲達也是有福報,能夠到陰間,閻羅王給他上堂課,那終身難忘。俞淨意公也是,能夠遇到灶神爺,那當然也是他的恭敬感召。他們又很慈悲,又把這些故事供養給當時候的大眾以及後世的人。

所以能遇到這些故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很珍惜,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所以能夠非常珍惜佛法的人,他是有福報的。印光祖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老人家說:誠與恭敬,實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絕妙祕訣。你看他的遣詞用句都已經達到極處了,實乃,實,真實不虛;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絕妙,你看都是用到這種詞,絕妙的祕訣。我們聽到印祖這句話,那是不是給我們昇灌頂階,給我們灌頂?我們每一個當下都能存真誠恭敬,對待老法師講的法語、對待佛經,甚至於對待一切人、對待一切事,那我們得的利益就非常大了。其實真誠恭敬就是用真心。所以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真心。那要恢復就要時時觀照,只要跟真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緊要把它給調回來才行。

剛剛提到「淨行品」就是善用其心。而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淨行品」第一條是「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第一句是講的菩薩在家修行,要知家性空,緣聚緣散,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較真。不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到時候愈念念得愈執著、愈放不下,甚至於還會有這些埋怨存在,這些都會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往生。所以要不生煩惱,還是常常想起章嘉大師教導老法師的,要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看破世間因緣聚散,「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要太執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這個團隊Skype叫做「回老家」是吧?這個是本來就取的一個Skype的平台,還是為了我們這次見面才建的?

居士:是一直以來就有的。

成德法師:一直以來,這個……

居士:我們領導取的。

成德法師:要隨喜這個領導,她取這個名字隨時就提醒我們,什麼是最重要的?回西方老家。今天成德還要加一點,回老家不能只有自己回,要多帶一些人一起回,這樣才是……

居士:感覺自身難保。

成德法師:不能動念頭。當然,動了自身難保的念頭,不能產生恐懼,是要產生警覺性,這樣就是用對心了;假如這個自身難保是產生恐懼,這不行。這個產生我自身難保,馬上要提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哪有我想回家,我媽不讓我回?不可能的。「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第一句話說:「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那堪更欲之乎者」,你不能再有其他念頭猶豫了,不然就「管取輪迴沒了時」。

所以說到最根本處,心是根本。所以為什麼章嘉大師要教師父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是會修行。其實灶神爺教俞淨意公也是從念頭,都是點他念頭的偏頗處,「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那滿紙怨尤就是常常念頭裡都是抱怨,只是沒講出來而已,「瀆陳上帝」,因為他那個埋怨就是埋怨上天不公,這不是褻瀆上帝了嗎?

請問,我們會不會覺得父母不公、佛菩薩不公?曾經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說,他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聽了當下我就很嚴肅的看著他說,我說:「你這句話是造阿鼻地獄的業。」他一聽,不能理解的看著我。我說:「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同體大悲、平等慈悲,怎麼會說對誰比較好?」

所以會不會埋怨父母、埋怨老師、埋怨佛菩薩,其實要完全沒有也不簡單。我們要了解,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我們很多處世,比方說對老師、對善知識,我們有一些不好的、不妥當的心態,都跟孝道有關。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孝是百善之先,我們對老師或者對領導的態度有不妥,根源還在對父母上面。跟人相處有些摩擦不愉快,還是跟父母的相處有關。所以《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但是現在我們甚至於對父母都有惡、都有慢,那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我們看二十四孝,尤其舜王那是孝的代表。我們看他,老法師讚歎舜王是普賢菩薩的行持。諸位同修一聽到普賢菩薩,我們的耳朵有沒有豎起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所以我們這個頻道得先接上。總不可能活著的時候都不接普賢菩薩的頻道,然後最後一念就接上了,這個應該不大可能吧。你說那剛好運氣好,這可不能僥倖。因為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就帶我們去哪裡了。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普賢的存心跟行持,突然臨終就去了,那不大可能,從理上講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普賢行是我們的學處。

成德是感覺,現在真的相信依止一個善知識,然後守三個條件,能這樣做的人很少,是愈看愈覺得不容易,以前一開始聽師父講經還沒這個感覺,經歷了很多人事,還真是不容易。就像老法師當時候到美國、到各地弘法,每一次回去就跟李炳南老師說:「老師,我一個人在外弘法很辛苦,你多培養一些學生吧。」講了好多年。有一年又講了,結果李炳南老師說:「你給我找學生去。」師父被李師公這麼一問,他自己靜下心來,現在要找個學生不容易,後來都不說了。

請問諸位同修,那一段話講給誰聽的?

居士:又是講給我們自己聽的。

成德法師:我們心裡就說,那是講給弘法的人聽的。

居士:對。

成德法師:大家要知道,聽經的態度,我們剛剛說態度,時時心態就是我是當機者,都不是講給別人聽的,就是講給我聽的,這叫直下承擔,隨文入觀。

成德曾經剛好當時候在海口講課,我在台上在論述一段道理,然後就看到底下有一個先生,聽著聽著就轉頭望著他太太,然後他們都沒講話,可是我看那個先生的眼神就是,「老師在說妳」,就是那個意思,結果那個太太就狠狠瞪回去她先生一眼,我在台上感覺到殺氣很重。所以我說,就是說當下這個聽的人說:「在講誰、在講誰,誰應該來聽的。」那他邊聽就邊分別、邊執著了,這樣的心態去聽經,聽得再久,不見得能夠得力。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讀的經多、聽的經多了,就一定修學比較得力。有時候不善觀自己的念頭,有可能讀的經比人家多,好勝心起來了,傲慢心跟著這個緣就起現行。

所以我們經歷愈多事情,愈覺得修學的知見非常重要,因為修學的知見隨時在指導我們修行。修行首重要發菩提心,接著要建立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強調「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的」?我們要知道,有好的成就,最主要是根基好,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我們剛剛探討的,都沒有離開章嘉大師教的,重實質不重形式,你一重形式,又執著在形式上了。佛法就是要我們不執著,一執著,《華嚴經》都變成世間法了;不執著了,一切法都是佛法。

比方說戴一個口罩,口罩是不是佛法?是佛法,口罩代表不能自私,要為大局著想。我們看到歐洲有國家在要求戴口罩,他上街遊行,「我有我的自由,不能干涉我的自由」,結果那個國家最後疫情最嚴重。你說這個口罩是不是提醒我們,隨時不能為自己在那裡設想,要為團體設想,為社會、為國家、為整個地球人民。那口罩是不是教導我們無常?你看它這個疫情一來,多少人去世了,那個人數也很驚人。你看光是英國,我們現在處在英國,三萬多人去世了,每一天都還有增加不少人。所以你用覺悟去看,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們戴個眼鏡,眼鏡也提醒我們,可能以前壞的習慣,所以現在我們才戴這個眼鏡,這也是個果,它也提醒我們。或者往正向去講,「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我們的慧眼要開,那它不也在給我們說法嗎?你說手機,手機是不是佛法?《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被物轉就是凡夫,就是造業;不被物轉,能轉物,這就是佛菩薩了。所以我們在手機裡面練功夫,不被它轉,還能轉它。那手機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落實《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所以沒有世出世法,最重要是覺跟迷,你覺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迷了,連《華嚴經》都不是佛法了。尤其我們更容易犯一個,懂了一些經教,慢心會增長,「你怎麼這個都不知道?」所以一般我們在家居士學了之後一回到家裡,一般家裡的人都比較怕我們,因為我們容易給他講道理,他就怕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我們就表不對的法了。就像剛剛說的,你能夠念念為他人想,我們就會考慮到,這樣去講他會不會有壓力、他能不能接受?你就不會這麼做了。

就好像我們學了佛,到學校辦公室,我們也不會給他九十度鞠躬。為什麼?我們可以設想到,這麼一做,這個同事就嚇了一大跳。你先以他能接受的方式,給他三十度,他也覺得挺好。慢慢慢慢你又把一些很好的教誨跟他交流,他就能理解了。不要讓人家覺得很突兀,不能理解,不然我們學個東西就執著一個東西了。

所以老法師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比方說,以成德自己,全家成德先吃素。我母親比我學佛早很多,早了可能有七八年。自己先吃素,也沒去要求任何人吃素,後來有一些機緣出現了,我媽就吃素了,後來我姐姐也跟著吃素了,後來爸爸就在家也吃素了。那就很自然的,我們說依報隨著正報轉。

所以這些教法不容易遇到,沒有佛(徹底覺悟的聖者),講不出這種徹法源底的佛法來。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我們一明白了,不去調整境界,我們調哪裡?調這顆心。所以所有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在給我們說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世間也是六塵在說法。

所以老法師很慈悲,他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其實成德聽到都很感動,就是老法師很善巧,他怕我們忽略修學的重點,他還得要把老祖宗請出來。老祖宗又講了那麼多話,他又說最佩服一句。請問諸位仁者,是哪一句?

居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嗎?

成德法師:不對。來。

居士:「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成德法師:不對。其他有沒有哪位仁者來答一下?所以這個要善於去體會。老法師他講經他都有一個磁場在的,他會引哪一句都有他的用意在。他講經會不會突然冒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不會吧?他一定是前面論了很多事情,這些事情要解決,其他方法沒用了。你看,什麼環保問題,講了幾十年,環保愈來愈嚴重,因為他沒找到根本,心靈的環保才是根本。你用經濟、用外交、用種種手段,你看解決問題了嗎?人心才是根本,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能靠教化,他的心才會變。所以法都是因緣生,他會講這一句話,一定是有他前面分析得讓我們體會得很深刻,真是對,只有靠這個了。

你看現在的物質環境遠遠比幾十年前的人不知道多多少。物質環境這麼多了,為什麼問題更複雜?身心的疾病、家庭的衝突、社會的亂象愈來愈多。不是科學很厲害嗎?那怎麼問題愈來愈複雜?統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都是人心不善了。人心怎麼善?你給他錢他就善?不行。還有的我們國內很大的基金會跑去問師父,「師父,為什麼我們幫助愈多的地方,給了他們很多錢,他們都不知道感恩?更不珍惜?」師父跟他說:「他連他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你看錢能解決問題嗎?都是症狀解,只有教育才能根本解。所以你看師父說的每一句話。

再來,師父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是哪一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師父為什麼要提這句?因為孔老夫子是聖人,他是求學問的number one(第一)的表率。孔老夫子都守了,你能不守?那你不可能成,所以把孔老夫子請出來了。因為修學裡面很難的就是伏住傲慢,學著學著連師父的話都不聽了。你看師父說,跟我十幾年、跟我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抵不過了,這個就是已經不聽師父的話了,慢很厲害了。還有疑,疑也很厲害,所以信而好古對治懷疑。

所以師父講不只是智慧,他很慈悲,他都很善巧提醒我們最嚴重的問題。老法師又把老祖宗請出來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於是你在做人做事裡面會有很多境界,只要一覺得別人錯了,就向外馳求了,就著相了。一著相就生煩惱,就生對立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變成一往內反求諸己,就跟徹法源底的道理相應了,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我一反省了,我從我的心開始調,他就能轉境。因為我從我的心調了,一切法又從我的心想生,境界就慢慢慢慢會調整了。可是往內才是覺,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他是向內。所以章嘉大師教導師父的時候,佛法是內學。向外就是外道了,就著相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這個,修行路上很多關,打破自欺是一關,不見世間過也是一關。少林寺要出來還得過十八銅人陣,這個修行那就更不簡單,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得要像夏蓮居老居士說,「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什麼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這是真正明白覺悟的人。什麼都不用怕,因為什麼境界都是心變的,心調好了就沒事了。心調好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所以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至人就是覺悟的人,他覺悟到一切境界是自己心變的,他就在心上下功夫。「愚人除境不除心」,我們愚昧就是著相了,就覺得換個地方就好了,換個人就好了,怎麼樣就好了,那就是除境不除心。所以佛法,大乘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既然遇上了,我們就不再糊塗過日子了,就用這個徹法源底的教導來處事待人接物。

——恭錄自:義工交流會(共一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