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句佛號伏住妄念

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2020/7/19 英國蘭彼得 檔名:18-100-0002


李居士:首先很感恩法師這段時間在百忙之中還護持我們、護念我們,讓我們不掉隊,真是感恩感恩,也感恩老師們。我就記得當時法師說過,就是說起心動念,如果不念佛的話,想其他所有的其實都是妄念,就是說應該起心動念都是念佛。我後來也是想這樣跟法師學,就想平時都是念佛,放下、念佛,一想想其他的事情,那就是想其實就是妄念。也是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好像感覺周圍的事情還是很多,有的時候總忘;總忘的話,有時候又提起來這個心;提起來之後,孩子、家裡、工作,然後又忘,忘了之後又提起來……就是這樣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就是這樣的,反正自己還是在努力起心動念,就是說現在念佛的事情。

另外一點還是上次聽了法師開示之後,就感覺心裡挺沉重的,在哪裡?感覺好像要有兩顆心,一顆心要放下,放下執著,這些心是要放下,看破放下,清淨、平等、真誠,這顆心要放下。可是同時另外一顆心就是用真誠心、用敦倫盡分的心、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心,這個心要提起來。可是這個心提起來,好像感覺挺沉重的,因為修行首先要從這個孝心,感覺自己孝心做得也不好。這個心好像感覺知道了,概念知道了,但是要具體去做,就像說學一句去做一句的時候,這個做起來感覺好廣,好像很難。但是知道要有一顆放下、看破的心,同時還有一顆真誠的心去宣揚傳統文化,把自己修好、自己做好,這個是要有個真誠的心,當然可能也是要有個放下的心,就是這種感覺在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大家學習都很認真,所以我們也是每個禮拜,成德跟李老師、楚老師,也是來沾大家這種精進的氛圍。所謂初發心成佛有餘,大家這個初發心都非常真切,成德屬於學了有點老油條了,所以一定要多跟大家一起學習,大家這個初發心的勇猛。

您有提到不念佛就會打妄想,所謂「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那您有這樣的一個警覺性非常可貴。尤其我們用這句佛號來伏住妄念,這是非常善巧的方法,所謂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所以《淨修捷要》說:「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我們不懷疑念這句佛號的功德力,能夠滅眾罪。畢竟修行的過程就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這是必然的過程,但是這個急不來。佛號我們畢竟才學這一段時間,它是比較陌生的,我們要練到什麼?很熟悉,隨時可以提起來,甚至於在夢中也可以提起來,那就很熟了,生處令熟。我們平常想這個、想那個,很多牽掛,這個很熟,但是我們現在有警覺性,這些念頭對自己、對別人沒幫助,這個瞎操心,甚至於這個念頭可能是輪迴心感輪迴業,所以這個熟,很熟的這些世間五欲六塵的念頭,我們要熟處讓它轉生。所以修行就這兩件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

看起來兩件事,也是一件事,因為真的念佛慢慢慢慢提得起來了,妄想自然就愈來愈少了。就像《了凡四訓》說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其實我們別搞得太複雜,聖人跟凡夫就是一念之間而已,叫「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這一聲佛號提起來了,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念佛即是自心現,我們完全專注的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的真心。「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樣成佛是很快的。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這一念,念著念著,其他的念頭進來了,那就是妄心又做主了,雖然一念相應是一念佛,但是他不能保持。所以現在為什麼要隨時提醒自己要提起來?就是要讓這一念真心,這個念佛心能夠保持下去,之後能成片,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往生就有把握了。這是一個修學過程,這個急不來。

而這一聲佛號它是戒定慧三學都在裡面,所謂六字統攝萬法,這個戒定慧三學,三學再打開來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在這句佛號裡面。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你看我們的身心都不罣礙了,都能捨掉了,我們念這句佛號,全心全意去念,把這個功德供養給一切眾生、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皆成佛。就只有這個念頭,那都是想著眾生,這個身心世界就放下了。我們常常就是牽掛這個身心世界,那我在這個世間一天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然後我以這個念佛的功德來迴向,這個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持戒就是身口意都清淨了,叫持戒。但念佛的時候,沒有貪瞋痴了,這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都能包容,都沒有這些高下、對錯、是非,那是真能念佛,心裡面沒有這些是非人我,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

,這個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

,妄念都沒有,一句佛號接一句,「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就不被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修學方法再讓我們分心,我們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切諸佛都隨喜讚歎,這個人太有善根、太有福德,這個是大智慧,選擇這個念佛法門,選擇這個他當生成就的法門,選擇這個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的法門。所以確實一句佛號就是六度萬行。

我們剛剛說,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都在裡面,我們以黃念祖老居士的開示跟大家一起共勉。念佛我們的目標是得念佛三昧,但是不要去求什麼時候可以得,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字句分明就對了。當然念的時候要一切莫管,就是萬緣都放下,我現在就專注來念佛。慢慢「工夫到,滯塞通」,那就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就是得禪定。而且這個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比方說修華嚴,叫華嚴三昧,所有三昧中的王、的寶,那就是念佛三昧。所以這個念佛就表示定學,戒定慧的定學。

而它不僅是定學,我們老實念佛,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因為專心念佛,不起雜念,那不就沒有妄想了嗎?那就是暗合應無所住。我們在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又暗合生其心。所以這一句佛號專注念,就暗合了《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念佛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是慧學。

為什麼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它的巧到底巧在哪裡?因為一般的法門他要入到無生,無生就是真心起用,花開見佛悟無生,真心起用,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於是他起心動念都放下了。但一般的法門首先要先從執著放下,把見思煩惱執著放下。可是這個好難,佛在經上說,要把見思煩惱放下,就好像在一瞬間要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我們想像一下,四十里的瀑布怎麼截斷?這個四十里瀑布就好像,我們無始劫來這些煩惱、妄想止都止不住,抽刀斷水水更流。所以要在瞬間把四十里瀑布截斷真的太難了,尤其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性,可能幾乎都做不到了。

但是一般的法門就得要先放下執著,然後再放下分別,然後再放下起心動念,他才入無生,他才恢復自性。可是我們念佛法門不用斷執著,不用斷見思煩惱,也不用斷塵沙煩惱,分別也不用斷,也不用斷起心動念,我們只要老實念,就入了無生,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個是巧入無生,統統一品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都不用斷,只要老實念就好,那真是妙,真是巧妙!專心念佛,沒有其他的妄念,就應無所住;一聲佛號接著一聲,又是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佛號也是慧學。而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都攝六根,這個六根都攝受,沒有向外去貪求,不可能去造作惡事,心裡也不會起惡念,那這個心地就是清淨,所以念佛也是戒學。所以念佛就統攝戒定慧三學。

所以我們只要肯念佛,妄想再多都不怕,慢慢慢慢就可以轉過來了。而我們常常講放下,就是放下跟真心不相應的這些習氣。真的放下了,比方說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我們本有那種慈悲,它就慢慢透出來;我們放下染著,這個清淨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虛偽,這個真誠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傲慢、不平等,這個平等心就慢慢恢復了;我們放下情緒化、不理智,這個正覺心也會慢慢恢復。所以我們的真心是本自具足的,只是現在有妄心障礙,只要把跟真心不相應的妄心放下,這個真心自然就會顯。所以不用去求真,只要把妄放下,真就恢復了,因為真不在外面,真心是我們本有,它就會恢復。

所以剛剛李居士講到說,好像要兩個心,其實只要把妄心分別執著放下就可以。可是現在好像覺得提起孝心也不容易,提起一種使命感也不容易,其實就像我們剛剛說的,都有個過程,都很正常。要生處令熟,我們這個真心陌生,我們現在要提醒自己,要把它提起來;熟處,我們還沒學佛以前,跟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比較熟,那我們現在熟處令生,把它慢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那個真慢慢就顯了。畢竟我們對它熟,現在一下子放也有個過程。所以當我們想要提起孝心,提起責任心、使命感,會覺得難,那個也很正常,因為它有一個過程。可是那個難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心,是因為我們使用這個妄心太熟悉了,所以想用真心,它會來干擾。但是只要我們能觀照到,觀心為要,這個念頭跟真心不相應,趕快放下。一開始會挺勉強的,慢慢慢慢,終則泰然。所以我們現在只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相應的,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轉念,趕快阿彌陀佛,把這個跟真心不相應的念頭把它轉掉。

不知道李居士這樣跟您回應,妳有沒有聽了還是不理解的部分?

李居士:理解了,理解了,感恩法師,繼續努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這個也要注意,這個急不來,不能念著念著說,到底要念到什麼時候?這個念頭又有點著急了。沒關係,我們就一切莫管,只要字句分明,然後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嘴巴念得清楚,這個妄念慢慢慢慢就比較進不來了。

李居士:太好了。感恩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