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第二集)

成德法師分享  2020/12/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4-0002

成德法師:我們今天可能老、中、青三代都有,這也是一個表法,這個表法就是承傳。承傳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對家庭的本分,要把這個家道承傳下去,也是我們對於這個國家民族的本分,要把我們這個民族的道統傳承下去。尤其海外的華人,那意義更深遠,畢竟在海外的環境還是比較不容易的。但是愈不容易愈應該要堅持去做,而且現在不做,以後可能沒機會做了,這種承傳的一種工作,你斷了後面就沒得做了。所以這個是我們對自己民族應該生起的一種使命。那對於我們是佛弟子,這個佛法的承傳那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其實這句話是很深很廣的。

我曾經看到一個老先生寫了一幅字,是寫道:「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因為我們的子孫他還要生長在這個環境,假如這個環境破壞得太嚴重,那他們生存就有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也得要為後代著想。現在不只是環境污染嚴重,這個可能會殃及到子孫,現在甚至於是什麼?一大堆債務也留給後代了。那後代現在,不要說以後見到的後代,現在當前,你看我們下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的負擔大不大?很大。但是我們冷靜來看,從我們中華民族,有歷史記載四五千年了,哪一代的祖先把債留給下一代?大家想一想,這四五千年哪一代把債留給下一代?我想一代都沒有吧,我爸爸那一代也沒有。可是我們看,怎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了?所以我們這二三代人是真正到了要冷靜思考,我們到底要走什麼路,才能是對自己、對後代子孫正確的路?而這個路能不能走對,決定在我們這個眼睛的判斷,你路有沒有選擇對。當然不只是肉眼,更重要的是慧眼,有沒有智慧抉擇正確的路。

說到這裡,就更突顯出經典傳承的重要了。《朱子治家格言》有說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雖然素質不算很好,他得讀經典,因為他沒有讀經典,他不知道是非善惡、邪正利害是什麼,他分辨不了,學歷再高也分辨不了。他學歷再高,哪怕是個博士,他是在某一個領域他研究得很深入,到底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那這個不從經典,他不一定能夠懂。

成德記得當時候,應該是還沒學佛,也是二十多歲,印象很深,有一天打開報紙,那報紙有一大半的版面就在討論一件事情,然後那個標題寫著「高學歷高離婚率」,就在探討這個問題了。照我們古人的邏輯,書念得愈多愈什麼?愈明理。可是這個時代,這個邏輯就不一定成立了。因為這一代的書是以什麼?知識、技能為主了,不是以明白如何做人做事為主了。所以現在教育的體系,它就是屬於知識技能為主了。這個在老祖宗的教育智慧裡面,這些是屬於枝末了,不是根本。但是雖然我們處在現在的社會狀況,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的風氣,甚至於是各種各行業的風氣情況,都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冷靜看看,最少有時候三五代人所形成的風氣了。那到底這個方向、風氣對不對,那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要深刻思考的了。我們往後看又有兩代人,我們得把路走對才行。而且我們還在海外,這個挑戰更大。

我不要說到這裡你們心跳加速,我們學佛就是不能被境界轉。我們聽到這裡,應該是想到李炳南老師說的,「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不只不害怕它,還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因為我們有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我講這句話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大家同意應該有相應的表情出現,我看你們的頭都沒有動。

我們有時候會邊聽經,比方說這個善知識,比方說我們聽淨空老和尚在講經,老人家講到哪些重點,我們可能邊聽心裡在那裡,可能嗎?做得到嗎?不行吧?師父只有你行吧?你看我們邊聽邊分別,邊聽邊有自己的想法了。這個不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孔子那個時候就有了。孔子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學生,一講到辦事能力就講到冉求,冉求很會辦政事。結果冉求有一天就跟孔老夫子說了,「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他在聽孔老夫子講道,然後他就給夫子說了,「老師老師,我不是不仰慕歡喜你所教導的這些道,我是很心悅誠服的,但是我的能力不夠」。結果孔子就跟他說了,「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能力不夠,是做做做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這叫力不足,你現在不是力不足,「今女畫」,你現在是自己畫地自限。

所以大家看,我們佛法用一句話,把所有的情況都含攝在這一句話裡面。所以我們很佩服佛陀,他有時一句話,比方說「身口意三業」,一句話就包含一切的造作了,哪一個行為超出了身、口、意三業?是不是?佛陀一句話,所有的行為不離開身口意三業,這句話一切都包含在裡面了。比方說佛陀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所有的現象都在裡面了。佛又講,「萬法因緣生」,你看一句話,所有的事情都在這一句話裡面了,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有這個結果呈現出來。我們懂得用心去體會每一句的道理,那我們的受用就非常非常大了。

我們談到萬法因緣生,像剛剛我們念《弟子規》,《弟子規》老人家說是家規的一個精華所在,那我們念著就會很珍惜,因為這部書留下來也不簡單,有李毓秀夫子來編,還有孔子曾經講的一句話,就把所有修學的人應該注重的綱領都講到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那一個讀書人要力行的,這七個綱領就包含一切的情況。

所以聖人、佛陀他們講話很厲害,都涵蓋了,但是我們學這個東西不能當知識學,就背一個經句而已了。每一句佛經在哪裡?比方說我們剛剛說的萬法因緣生,我們現在這些小朋友那麼小年紀就在學經典了,這是不是一個結果?因在哪?緣在哪?我們假如常常能用因緣果來觀照事情,那我們面對境界是個明明白白的人。有時候我們現在面對人生的事情會覺得,到底這個原因出在哪?情況出在哪?有時候自己也想不明白。想不明白,緊接著會什麼?會誤會,會下錯人生的一個判斷或者是一個結論。尤其是上了中年以後的人,很容易就說,我覺得人生就是怎樣怎樣怎樣,可是他那個總結不一定對,總結錯了,還影響到身邊的人。

比方說我曾經就聽過一句話,人家當面對著我講的:「哎呀,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我說,你這句話不要對外亂講。他當時候講這句話的時候,旁邊還有人,「對了對了,對了對了」。你看一句話出去,縱使不對的話,還會引起共鳴。所以造口業容不容易?我們講的跟經典不相應就造口業了,而且這個口業嚴不嚴重還要看接受的人有多少,講的是不對的,還有很多人接受,那這個口業就大;講出去沒有人接受,這個口業小。

所以我們是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似是而非的東西是滿多的。所以為什麼《了凡四訓》這一部書非常好,傳了幾百年了,從明朝傳下來。而且有一個企業家叫做稻盛和夫,他一個人創建了兩個全球五百大,很厲害了,一個就已經很厲害了,他創了兩個。創了兩個以後出家去了,最後被鳩山由紀夫這個首相把他請出山,因為日本航空倒閉了,這是他們的國家企業,又去把稻盛和夫請出來,讓他來帶領日本航空。他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

那在座假如是淨空老和尚的弟子,老和尚曾經說,這一部書要念三百遍。我講到這裡,大家知不知道我的意思了?我就點到為止,因為老法師常常說要老實、聽話、真幹。因為老人家是過來人,可是過來人講的話我們有時候當下不一定明白。就好像比方說,這個佛在十層樓,菩薩在九層樓,我們在一樓,一樓看到的景象跟十樓不一樣,那十樓的景象告訴你,你只能相信,然後照著去努力,你慢慢爬上去就看到了。但是這個時候你說:「我看的不是這樣,我不相信。」所以佛法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你首先要相信聖言量,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而老法師非常慈悲,你們有沒有發現,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時候自問自答,他幫誰問的?幫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問的。

老法師我記得聽他老人家講經,他說,那人要騙人,總有個理由、總有個目的,對你一無所求,那騙你幹嘛?再來,他的教誨已經傳了三千多年了,多少人學過了,多少人成就了,有什麼好懷疑的?你看我們《淨土聖賢錄》就記載了多少念佛往生成佛的人,各個宗派,光是禪宗,《五燈會元》,那記錄的人可不少。就好像今天假如說,這個中藥不行,中藥拿去化驗化驗,到底能不能吃?那中國人馬上站出來,我們都吃了四五千年了,哪有什麼不能吃?誰是實驗品?四五千年那麼多代的人都是實驗。

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的善根、功德的母親、道的源頭,就是這個信。人只要對聖人、對佛菩薩,他的信沒有絲毫摻雜,他遇到境界,他就提起教誨,他就增長善根。而當我們遇到境界產生煩惱,一定是信出了問題。所以有一句話叫解鈴還須繫鈴人,其實很多問題不見得要問人。當然,我講完這句話,你們不要待會都不敢問了。當然是你們有自己冷靜下來,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今天你的一個問題是自己想通的,跟別人跟你講的,你覺得收穫一不一樣?應該來講,自己想通的會更深刻,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會產生這個問題,很可能在我們內心深處,他有懷疑產生了,所以他會問這個問題。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問題也是法,這個問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心裡想出來的。

所以禪宗不是有一個公案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我們自己的心動了,遇到境界,這個煩惱、這個慣性起現行了。但是我們要注意,是動了才會起煩惱,我們再把它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有很多方法,可以念佛、可以念咒,可以用修學的方法把心靜下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我們能夠定下妄心,都能達到禪定,定才能夠開慧。所以一切法門的目標都是開智慧,走的都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我們只要不依照《弟子規》,就沒有戒了,這個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步從容,立端正」,結果我們走路很慌張,就很容易去撞到東西了,「寬轉彎,勿觸棱」;一講話愈講愈快了,「凡道字,重且舒」。我們看這些經典都是在守規矩,攝住我們的心不要散亂,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楞嚴經》說「攝心為戒」,持戒的重點就是攝住身口意三業不要妄動,不要造十惡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禪定到很深的功夫了,他自然就開智慧了。

其實我們雖然沒有很深的禪定,自己也能感覺到,心很安定的時候,特別容易把事情給想通;心很煩躁的時候,愈想愈掙扎,抽刀斷水水更流,愈想愈想不通。所以這個每一句佛陀的教誨,都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不能囫圇吞棗,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消化不良。佛的每一句教誨,你真正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很大的受用。就像佛這一句「信為道元功德母」,那我就把信心保持,每天法喜充滿。

剛剛說到你把心靜下來,可能問題自己就想通了。靜下來,用經典來思惟,用我們善知識的教導來思惟,很快一想就通了,因為他們的教誨都是重要的綱領。比方說老法師說的,心有根本,行有根本。什麼是心的根本?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經典都講三心,老人家為什麼講五心?這就是他老人家的慈悲,他觀照到我們現在眾生的領悟力沒有那麼強了,跟我們說直心、深心、大悲心,什麼是直心?什麼是深心?不容易體會。他老人家直心跟你說真誠,真誠,好,有點感覺了;深心,沒感覺,清淨、平等、覺,有點感覺了,這個就是深心;大悲心,那比較容易感受,就是慈悲。所以真誠是體,這個體起作用,自受用叫深心,自己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是別人得利益,他受用是慈悲,我們慈悲待人。

所以今天我跟同修們在聊,我說你真的把心靜下來,你可以在哪些地方感受到父母跟老師對你的愛?你只要把心能夠靜得下來,你回想回想,那父母的愛很可能是端了一碗補湯過來了,可能是一通電話過來了,可能是一看到你,你怎麼瘦了?你靜下心來就體會到他的慈愛。可是你心很浮躁,一聽,好了好了,媽別說了,煩。你看同樣一句話,我們的感受不一樣。

所以最近剛好我們英國漢學院新招生,報名的學生要參加一個月的培訓,有學術的考核,還有德行的考核。結果我看到這些孩子有點感觸,感觸歲月不饒人,因為當初我到海口去,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我在台上講課,底下的人大部分都比我年紀大,幾乎都比我年紀大,我當時候三十歲,底下都是家長,幾乎找不到比我年紀小的。可是現在開班,所有參加的一看過去,不止比我小,小我一輩。所以一百歲也很快,我們千萬不能在那有念頭說,我現在才三十,我應該還有五十年,還有多少,說實在的很快。

今天我們又見面了,代表一個月又過去了,好像才不久而已,你看一個月已經過去了。我們又過聖誕節了,再過五天,二O二O年又跟我們say goodbye了,現在每一年好快。所以什麼東西都得要用心去感悟,不然學再多,好像一句也用不上。人真的知道時光寶貴,他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還會浪費,他能答得出來世間最值得愛惜的是時光,那個也是標準答案而已,是吧?我們這二三代人已經習慣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幹什麼用的?寫在考卷上的。現在不能,這個慣性要轉過來。其實也是,標準答案還是寫在考卷上,什麼是考卷?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考試、都是考卷。佛門說,何處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大家可不要一聽到何處是道場,離我們家三公里,有一個道場蓋得非常的莊嚴,你們來我們這,我帶你們去參觀。那個也是道場沒錯,但是那只是一個相的道場。

有一部經叫《維摩詰經》,它專門教我們入不二法門,這是修學的關鍵所在。佛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經,就是要讓我們入不二法門。因為我們太容易執著,一執著就入不了不二,特別容易著相。跟這個人相處過了,他的一些行為就印在心上,對人有成見了。這個事經過了,事情已經過了,可是印在心上,產生擔憂、產生恐懼,下次再這樣我就不幹了,下次再這樣,那我乾脆就逃避吧。你看事情還沒到,煩惱就出來了。所以《金剛經》重要,「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是般若的精華,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濃縮在一部《金剛經》。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要講《金剛經》,講了一百多集。諸位同修,當你看到老法師講了一百多集的《金剛經》,你在這個當下可不可以感覺到,他老人家這麼做的心境考量在哪?有沒有同修說說看?沒有標準答案,大家不要緊張,大家不要想說成德法師想聽什麼,我沒有想聽什麼答案,大家不要罣礙,你心裡有感受到什麼,我要聽的就是你心裡真實的東西。我們現在人活得很累,小時候得要想父母想聽什麼;到了學校去,老師想聽什麼;到了單位去,領導想聽什麼。我想真正好的父母、好的老師、好的領導想聽什麼?想聽真話。假如不講真話,人與人之間都很累。

你看有一部電影好像很多年前叫「手機」,你們看過那部電影沒有?好像說一個成年人一天平均要說謊七次。你看到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橫批:必墮三惡道。其他的不說了,妄語那麼多,怎麼可能不墮三惡道?你說冤枉不冤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結果修到三惡道去,哭聲震天,冤枉,我不想這樣,怎麼搞成這個樣子?所以人首先最大的冤枉是被自己給賣掉了,這個才冤枉。別人把我們賣了,消業障,趕快念觀世音菩薩就化解了。但是我們把自己給賣了,就賣到三惡道去了。自欺欺人,每天都造業。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相信大家都學過數學,有些同修還是學會計的、學金融的,都很會算的。再怎麼會算,一定要先算什麼?什麼是帶得走的,什麼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再怎麼算也不是自己的,而且帶不走的,實在講你再怎麼算,該是你的是你的,你何必操那個心?不是你的強求不來,我們還在那裡每天打那麼多妄想。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明理,有智慧,理得心安。不然這顆心每天心有千千結,每天會遇到很多人,每天會想起很多事,假如又想不通,見這個起這個煩惱,見那個起那個煩惱。

所以佛法尊貴,經是佛母,所有的佛就是因為學習了經典,他恢復自性,他成佛了,經典是佛母。所以《金剛經》說的:「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是《金剛經》上的話。所以看到經就跟看到佛一樣恭敬,一讀經,就像佛現身來給你說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用這種恭敬心,念一遍《金剛經》,佛陀給你灌頂一次;念一遍《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清淨海會眾菩薩都給你加持灌頂,那受用非常非常大。

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不擔心,只要能依教奉行,很多事情慢慢慢慢都會迎刃而解。而我們要知道,「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要度這個生死海,要靠智慧,可是要能入佛法,就是信,不能懷疑。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老人家很慈悲,自問自答,幫我們解開心裡的一些考慮,要騙人總有目的,那佛有什麼目的?也不求你一分一毫,就求你去作佛而已。再來都三千多年了,那麼多人都受用了。這是感覺老人家在講,你能不能體會他的良苦用心在哪?我們常說神交古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神交自己依止的善知識。我們都很清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思惟事情都要從根本去思惟,不然我們思考事情就變成本末倒置,本末倒置鐵定把事情愈搞愈複雜。君子務本,所以我們一看到經典裡面的句子有講到根本,那都是very important(非常重要)。

不好意思,我最近要多練習英文,我可能一年過後就要面臨雅思考試,不然我在這裡就留不了了,要辦工作證的話,鐵定要考試的。

我念了英文,有點忘記我剛剛講到哪裡?

男居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成德法師:對,謝謝。我們假如念完這句話,你是念到心裡面去的,你什麼事情就是這樣去思考了,這個才是念到心裡去了。所以每一句經典的教誨,一念進去了就產生作用。就像一個家庭,什麼是本?孝是本,孝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看這個家有沒有要興旺起來,看他們家有沒有朗朗讀經典的聲音,子孫都不明理了,這個家怎麼起來、怎麼興盛?勤儉為持家之本,你不勤勞節儉,這個家怎麼維繫下去?謹慎為保家之本,不謹慎,出了什麼問題,一失足成千古恨。你看現在離婚率那麼高,你看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家就很動盪。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的人生,現在身心也好、家庭也好、事業也好,不管處在多麼惡劣的狀況,只要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問題都會慢慢改善,都有方法解決的。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身心是依報、家庭是依報、事業也是依報,都隨著我這一顆心轉變。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就是我的心想的,變現出來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

可是大家注意,這些道理得要有緣分才能遇到,可是現在每三四十秒鐘就有一個人自殺,很厲害,現在身心扛不住的人群可不少,有可能就是我們所認識的親戚朋友,所以我們得要體恤到這個時代人的苦難。「興大悲,愍有情」,《無量壽經》上教導的,「演慈辯,授法眼」,把一些道理給他講清楚,他聽懂了,他有判斷的眼睛,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所以《了凡四訓》當中說的:「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你有法,才有真正會判斷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的慧眼。不然人生那麼多人走到歧路上去,他也有眼睛,怎麼還是走到歧路上去了?

所以也是很隨喜諸位同修,你們每個禮拜都來宣揚聖教。其實成德是可以感覺得到,在海外謀生,還要操持一個家,是很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可是在這樣的一個辛苦狀況,你們居然還撥出時間來弘揚儒釋道,這個確實是令人感動。當然,做公益還是要把家照顧好。我曾經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我也是跟這些義工們說,你家裡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家裡的事先處理好。那就有領導說了,「那沒有人手」。人手是靠感召來的,人手不能只是看眼前,看眼前叫著相。他來為我們付出,他是道義,因為我們是一個弘法的單位,這個裡面沒有利害關係,那他道義來,我也要道義來對待他,我首先要關心他的身體、他的身心,你不能義工來,每次都有人手你就很高興,那不義,那還是利害。我有人手了,你只考慮自己。應該是道義相感,他為了眾生的事,你也要對他盡一分義,你要關心他的身心,你要關心他的家庭。尤其《大學》說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他家裡出現什麼情況,結果他是出來講傳統文化,那流弊就出來了,怎麼那個在講傳統文化的人,他家裡出這種事情?那這傳統文化能不能學?

台灣就曾經有演藝人員,知名度很高,都是做善事,結果有一天新聞報導,他的兒子犯罪了,他到了警察局去,當時候輿論一片嘩然,他不是每天都在做公益嗎?怎麼他的兒子居然還犯法?當場這個輿論是不是會讓很多人覺得,那這些行善修行的人,怎麼把這個家都給忽略掉了?那這個經典能不能學?這個佛法能不能修?那他還沒有接觸,看到這些現象,會產生懷疑、產生排斥。

就像我們處在海外,諸位同修,我們要做好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知道這個聖誕節,現在是疫情,也不是很方便出去送鄰居好吃的,但是總要發個email問候一下,做好宗教團結。你假如宗教跟宗教之間都衝突、不愉快,人家沒有信宗教的人說,「這個信宗教不是神愛世人嗎?不是慈悲為懷嗎?怎麼他們搞成這個樣子?」那你說誰還敢來接觸?所以這個敦倫盡分、為人演說很重要。

我講這段話,諸位單位的負責人不要緊張,會不會有人不來了?有人不來找我,我幫你們找人。今天他家裡真的有需要,你全力護持他去把家安頓好,三個月、六個月之後,他再來的時候,那不一樣了,你們的情義更深了;再來,你會感召來很多有情有義的人。所以人世間就是兩個字:感應。不是你去拉這個人、不是你去留這個人,不感應,怎麼拉、怎麼留也留不住的。

所以這個從根本去感應,就是從我們的心。而這個心首先要時時能體恤自己的父母,這個也是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看儒釋道教人,都是從這個孝的大根大本。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佛陀在《觀無量壽經》說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要成佛的,都是修這個正因,從這個根本修的。這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你看第一句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其他都是在這個根本上;「奉事師長」,老法師說,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所以一個人真正以父母之心為心,父母有時候一個眼神他就知道意思了,父母還沒開口他已經去辦了,那父母看到了很欣慰,覺得這個孩子特別體恤我。實在講,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父子有親是天性,本有的,我們現在是後天染污了,再把這些染污放下,天性就恢復了。

成德是很感恩佛菩薩的教導、師父上人的教導,讓我們慢慢懂得我們有自性,要開發心地寶藏,要從孝道做起。因為自己從小也是在都市成長,這個五欲六塵也染污嚴重,那遇緣不同,遇到善知識就要珍惜。剛好我姐姐出嫁,我是家裡唯一一個男孩,在旁邊觀禮,當時候我二姐還在美國讀書沒有回來,我在旁邊觀禮。那整個迎娶過程最後一幕,姐夫帶著姐姐行三跪九叩首禮,當他們夫妻一跪下去,那個瞬間我的父親眼淚在眼眶打轉。然後應該是佛菩薩加持,在那一刻我父親的心,他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樣射入我的心田,我的眼淚也在眼眶裡面打轉。那個瞬間的感受,就感覺到一個父親把一個女兒這樣從小拉拔長大,那個跪下去的時候,好像整個二十多年的歲月快速run(跑)了一遍,多少酸甜苦辣。有時候你一心為她好,她還用那個最狠的話回應給你,是吧?父母都得受。所以父母也得修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為孩子好,他還不領情,還罵你,你還得不難過。

所以當這個父親的感受我領會到之後,我覺得從那一刻開始,我爸爸講什麼我都很懂他的意思。舉個例子,當時候我要從高雄到海口去,我爸就說了,「你現在做這個事情不容易,假如去了因緣不成熟,你就趕緊回來」。爸爸是什麼心境?假如我們體會不到他的心,我們可能一個佛法的道理就過去了,「爸,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你操那麼多心幹什麼?」他關心你,你一下子道理壓下去,他就會有點憋了,是吧?

所以有沒有發現佛化家庭,大家一家人也都有學佛,可是感覺談起話來還是有點不是很舒服,這個要自己去體會。因為老法師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出言要順人心。講話的時候也是放下我執,你講話不是我想講什麼,講話是體會到對方,現在講什麼話對大家好。一言一行都是道場,都是放下十六個字的道場,而不是全家帶去某某寺院開始拿起香才叫在道場。

所以《維摩詰經》剛剛跟大家提到了,這個有一段很精彩,就是佛陀要派學生去問候維摩詰居士。大家注意,佛法它是藝術化的教學,一定要看懂它的表法,義趣無窮。像佛門第一堂課,你到山門去,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首先見到彌勒菩薩,這第一堂課。諸位同修,我們第一堂課上完沒有?上完的話就會笑口常開。假如學佛十年了,還是有點酷,那這第一堂課還沒畢業。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你學了十年佛你的年級比較高,不是。

所以大家注意,佛菩薩、祖師大德講圓滿了,他也做圓滿了,真是仁至義盡,講得那麼圓滿,也表演得圓滿。我們看《六祖壇經》,大家想一想,五祖弘忍那麼大年紀,教化了一輩子,請問他底下的學生有多少?出家人就不少,還有一個學生可以講十二部經論,就是大小乘都能講,神秀大師,是吧?可是我們冷靜想一想,最後誰得衣缽?在家人,惠能大師那時候還沒出家;再來,一堂經都沒聽過,禪堂也沒去過,在這個碓房裡面舂米八個月,他在那裡修行,不分別不執著。

所以我們看,我們很多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在道場裡面示現在哪裡幹活?在廚房,最熱的地方,沒人願意去,他在那裡幹得歡歡喜喜,這些表法都很精彩。諸位同修,為了成就我們,你用computer(計算機)算算看,佛菩薩已經調動多少古佛、大菩薩來配合給我們演這一齣戲了,就為了啟發我們的善根。我早上還跟同修們說,你看,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還有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還有劉素青老菩薩、劉素雲老師,你看她得了紅斑性狼瘡,你看念佛念好了,現在都在宣講《無量壽經》。在家人說法,刺激我們出家人,都在給我們表法。出家是個行業,就是專門弘揚佛法的行業,人家在家人做得比我們還積極,讓我們生慚愧心,這也都在給我們表法。

這個黑夜也在給我們表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結果你看一黑夜,我就有點看不到了,人家虛雲老法師都不會有這個問題,他不分別不執著,都是天亮,突然有一個人提著燈過來了,「老和尚,天黑了,你怎麼沒有打燈?」一下子天黑了。他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都是一片光明,結果人家提燈來提醒他,「哦,天黑了」,起了念頭了。所以這些祖師也是都在給我們表演,我們都要懂得去體會,所以不能辜負他們。

所以《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得衣缽就在破相,不是出家人,不是老修,幾歲的人?二十四歲。所以我看到我們漢學院的同學,我說你們不年輕了,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你們還剩三年,你們還剩四年,因為他們二十出頭。「德比於上則知恥」,人的羞恥心怎麼上來?我們德比於上,我要學釋迦牟尼佛,我要學孔子,學儒就學孔子,孔子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怎麼思惟的,佛陀是怎麼思惟的,佛陀是怎麼講話、怎麼做事的,依他們為標準。假如我們下這個決心,真的你會感覺,你從今天開始就不一樣了,人一下決心就有一種正能量。「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了凡四訓》的話。

所以我們假如善於用心,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你看現在天黑了,極樂世界多好,都沒有天黑,「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都沒有這些東西,「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那這個六塵不是在告訴我,這裡是五濁惡世,不能留戀,趕緊要求生淨土。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不都是在給我們說法嗎?

就像昨天是聖誕節,聖人誕生,耶穌基督誕生,那給我們什麼啟示?他是救世,那我們能不能救世?老法師說,人生只有兩種情況,我相信這一段話大家應該聽過,第一個是業力身。這個業力很厲害,我相信上了中年的人,你一定有經驗,這一件事不想這樣,結果偏偏它就變成這樣。那時候我根本也沒想這麼講話,怎麼我那個話、那個語氣脫口就出去了?定力還沒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被境轉的,我們有時候一談完話、生完氣了,自己也很後悔,控制不住,這就是業力的厲害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了凡先生就給我們這個啟發,他所有考第幾名、領多少米全部被孔先生算定了,他就不想了,想了也沒用,全部是注定的了,這是業力。而且這個業力我們要知道,這幾十年過去了,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老法師這句法給我們提起警覺性。

我們每一天活著都很正常,我每天吃三餐,大家可要注意,「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就像我們在英國,你能吃到菜,它有可能是從非洲來的。請問這個過程中有車、有飛機,或者什麼交通工具,菜,保證坐飛機來的,不然速度不夠了。食衣住行,你每天那麼多需要,這麼多人成就,那都要有福報,而且你不是過一天,你是過了一輩子。可是問題是,假如不是修行人,他在享福報的時候,享著享著,應該的,這個心念就開始造業了。再來,又不知道吃素,麻煩了,一個節慶來,那個桌上就不知道多少眾生的命了。所以這些孩子有福報,少造多少殺業,吃牠半斤,還得還牠八兩,這個因果絲毫不差、絲毫不爽,可不能開玩笑。所以面對因果,得要深信因果。

所以善知識講的法意義都很深遠,我們真的得要珍惜,不能它來得太容易了,現在要請法寶,都是人家給你送來的,還不用我們去拿,熱心的人都給我們送來了。可是要很有警覺性,人愈有福報的時候,警覺性就低了,因為做著做著都覺得很自然,別人給你送來也覺得自然,沒有珍惜了。

我記得我初學佛的時候,我聽說老法師的錄音帶到了山裡面的道場,就那一套,幾百個同修,從頭到尾跪著聽,太難拿到法寶了。大家想一想,那個跪著聽,跟我們邊聽邊打瞌睡,那效果一不一樣?差很多。所以《無量壽經》說的,「如貧得寶」,那得到法寶是如貧得寶,我們本來很窮,突然拿到了一個寶物,不用再挨餓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得到了趕快受持,趕快依教奉行;然後「洒心易行」,把這些教導我們照做,跟這個教導不相應的身口意三業我們把它放下。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這個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老人家修到念一聲佛,他的嘴裡就有一尊佛從他的嘴巴出來。所以他那時候的教化是長安都念佛,教化也是空前的興盛。他老人家指導的,不善的三業皆從真實心中捨掉,不要再染著這些十惡業了。

所以最近也很感觸自己善根太薄了、太淺了,好多老人家重要的話,覺得以前都沒有聽懂。所以就跟同修們共勉,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得要重重的聽。因為老人家他是慈悲,他每一句法都是真心流露出來的,而且它不只飽含他的這個經教的智慧,它還飽含他人生的閱歷,他對現在整個這個時代的洞察、感觸,都會在他的法當中流出來。

所以我們看他老人家講的,「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你說這裡面有沒有飽含人生的閱歷?老法師又說:「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人,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學的。」諸位同修,我們聽老和尚這句話,體會到他的心境沒有?不能怪他們,這是老人家的恕道,你說一個學生培養了二十幾年,那多少心血?我們在老和尚身邊,成德是沒這個福報,我沒有常跟在旁邊,每一年能有個二三次從服務的地方飛到香港去,就很珍惜了,待個幾天又要回到服務的單位。

可是師父很慈悲,去年七月,他老人家打電話,讓祕書打電話,說這個成德有沒有空?我過兩天要到弘明去看一條龍。我一聽師父找我,趕快隔天就飛回去了。所以自己善根不夠,應該一有時間就親近善知識,還讓師父找我,這是很不孝了。那很幸運,隔天就可以跟著師父去參訪人家做了十七八年的經驗。結果那一趟去年七月回台灣,八月跟著師父去香港,十月初跟著師父到了法國,後來還去了德國辦祭祖,之後我才飛回英國漢學院,我跟著師父十七年,跟最久的一次就這四個月了。才體會到師父每一個表情都有意思的,每一句話都有用意的,我們不能心粗眼翳。

你能有這樣的體會,你再去看孔老夫子的教誨、佛陀的教誨,不一樣了。為什麼這一句孔老夫子要感嘆?難道是他在抱怨嗎?那你就聽錯了,聖人哪有抱怨的,不怨天不尤人。可是他那個感嘆是什麼?憐憫眾生。你看佛陀也流眼淚。魔王說:「你現在是正法,等你的法弱了,我遣我的魔子魔孫穿上你的袈裟破你的法。」釋迦牟尼佛流眼淚。我們看到父母流淚,我們看到佛陀流淚,我們看到善知識感嘆,我們能馬上去體會他們的心嗎?我們要做父母的知己,要做老師的知己。我們的心跟佛菩薩相通,那就是學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我們的心就念念為眾生,跟他們的願力完全融在一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六道眾生的苦他馬上就同體的感悟,千處祈求千處應。

諸位同修,誰是觀世音菩薩?誰是地藏王菩薩?誰是普賢菩薩?老法師講,佛表性德,性德是我們本有的,阿彌陀佛這就是我本有的自性,「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把我自心的善根喚醒了。阿彌陀佛那一句,「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他發一個願,我要建一個學校,建一個國土,它超過一切諸佛國土,能不能辦到?我們在念這一句經文的時候,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的氣概念到我們心裡面去?隨文入觀。

所以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行持我們看到了,《淨修捷要》的後面幾拜,就是這個《淨修捷要》拜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又拜正報、拜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我們的榜樣,反聞聞自性,這個是第二十四拜。第二十五拜拜大勢至菩薩,「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就不用其他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好,「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今天你在用功念佛,你旁邊就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護持你。佛在經典裡面說,真念佛,佛遣二十五大菩薩隨護其人。

第二十六拜拜普賢菩薩,「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整個《華嚴經》法王子是普賢菩薩,「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編這個《淨修捷要》,為誰編的?為現代生活比較緊湊忙碌的人編的,把禪宗、密宗,尤其是淨土宗的五經一論的精華含攝在裡面。而黃念祖老居士他禪宗是開悟的,跟虛雲老法師學的,他淨土宗是跟著夏蓮居老居士,他的密宗他也是金剛上師傳承,這個黃老也是一代祖師。而且他是太慈悲了,他曾經講過,他在文革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們知道修行人不打妄語,加在八個人身上,這是代眾生苦,吃過這麼重的苦,他還是不忍眾生、不捨眾生。有一次在修法,自己吐血,但是他說已經答應了,不能失信,繼續用功,反而這個吐血的量愈來愈少、愈來愈少。他說假如那時候吐血真的停下來了,可能就爬不起來了。所以這個加持力非常非常大。「一佛出世,千佛擁戴」,而千佛為了誰?就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當生得度。真的會去體會的,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三個根本,第一個是成就的根本,就是本尊,念阿彌陀佛成阿彌陀佛,那是本尊,是你成就的根本;第二是事業的根本,護法,就好像學校,沒有校長、沒有行政人員,這個教學怕維持不下去了,所以要有護法,護法是事業的根本,所以要念護法恩;第三是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而淨土宗密教顯說,雖然它是顯教,大乘,但是它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對我們依止的善知識愈恭敬,得到的加持力愈大。但是善知識是平等慈悲的,他沒有分別心,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受用差很多?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老法師講的「不能怪他們」,我們就體會到老人家忠恕之道,寬恕、包容。再來,他這個感觸之後,大力帶動大家辦什麼?一條龍。這是人生的閱歷,因為帶了一輩子的學生,弘法六十多年,真的深刻感覺,人才要什麼時候培養?這個是人生的體悟。所以老法師曾經講過一段話,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重視三歲以後的教育,可以教到君子不錯了。這個就是《禮記.學記》告訴我們的:「禁於未發之謂豫。」他的貪欲都沒有起來,你就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給他扎根,他一起念頭,為父母想、為家庭想,以前還是大家族,為整個家族想,他自私自利沒有起來。可是當他自私自利已經起來了,那叫「發然後禁」,他已經染上了,你要再去禁止他就累人了。所以這個叫及時法,及時教育,抓住key point(關鍵點),那個黃金點要抓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所以我們有很多位老師,她們也是善根深厚,聽了傳統文化,不做女強人,好好陪伴孩子,善哉善哉,我隨喜功德。大家要多隨喜功德,一隨喜了,跟他的功德一樣,這個就當普賢菩薩了,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

今天跟大家也聊了好一會了,所以最後就是我們深刻體會,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從根本修。起心動念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格物是根本,持戒是根本,戒為無上菩提本。起心動念是根本,所以我們得要觀心為要,時時要看這個念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我們下個月還會再見,所以我們每一次見面,應該首先要提起來,不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是是月已過,命亦隨減。夏蓮居老居士說:「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這樣才是真正珍惜時光。而我們希望下個月我們再見的時候,看看有沒有同修分享,現在我爸爸、我媽媽一講什麼我就知道他的心意了,那這個是太可貴了;我現在一聽老和尚這句話,我知道他的意思、他的心意了,這通了。

我們剛剛說佛表性德,菩薩表修德,這也是老法師教的。菩薩表修德,那我們是修行人,我們就得照菩薩的榜樣去做,所以誰是地藏菩薩?自己。我們假如一學佛了,地藏菩薩,我家供了兩尊,那就著相了。菩薩表修德,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效法地藏菩薩,因為我們要開發心地寶藏,開發自性。怎麼開?就是地藏菩薩的表演,孝親尊師我們就能開。那誰是觀世音菩薩?那還是我,因為我是修行人,菩薩表修德,把孝親尊師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眾生,那就是觀音菩薩。可是你要利益眾生,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我們得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表智慧,要悲智雙運,不然我們會好心辦壞事,到時候情何以堪,自己又很難過,本來是好心,怎麼搞成這樣?所以文殊菩薩也就是我們自己。最後普賢菩薩,普賢王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不管你現在修什麼法門,只要不求生淨土,這一生想出輪迴,他老人家說不可能。這是大修行人的話,大修行人只要告訴你一定、絕對,那他是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然他講錯了可要背因果的。因為黃老已經洞察到我們之後眾生的根性,就像佛在《大集經》說的,「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不是一個億而已,是兩個億排在一起,「億億人修行,罕一」,罕就是少,稀罕稀罕,「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依靠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出輪迴。而且學佛的人可要高度警覺,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就是要幫我們出輪迴。只有出輪迴才叫成就,沒有出輪迴問題沒有解決,你哪怕修得不錯,沒有出輪迴,下一輩子生天做天王,那還是福報享盡了又要墮落,無有出期。所以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個不是開玩笑的,死生事大,輪迴路險。

我們縱使出來弘揚聖教,都是為了求生淨土。念佛是正修,敦倫盡分、隨緣護持正法都是助修,正助雙修。所做一切善可不要求果報,一起這個念頭,就把你所做的一切轉成輪迴善業,前面有兩個字叫輪迴,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梁武帝也給我們表演,說不定他是菩薩來演這個提醒我們的,你看他建了幾百所寺院,護持幾十萬人出家修行,結果他見到達摩祖師,開始講我做了哪些哪些哪些,講完之後說:「朕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因為他那個念頭,他已經有染著了,就把他所做一切翻轉成輪迴善業。所以我們所做一切善,不求來生果報,也不求今生果報,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這樣就對了。

我們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看《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上輩、中輩、下輩怎麼修,講得很清楚。還有最後一段:「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就是你是修其他大乘法門的,不能修小乘,小乘的心境跟極樂世界不交感,因為極樂世界是一乘法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自了漢不相應,修得再好,只是這個小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他是所有功德迴向,沒有求果報,「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包含我們密宗初祖普賢菩薩,他是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黃念祖老居士每一次講到這裡就說,淨空老法師他就是被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

我們約好了,下一個月我們一見面先聊聊,現在父母一講什麼我就聽得懂,善知識一講什麼我就聽得懂。因為我剛剛問大家一個問題,後來我就岔開來,我現在再回到這個問題。老法師為什麼講《金剛經》要講一百多集?有沒有哪一個同修,你看到老人家講一百多集,那個經本不長,可以講幾百個小時,他為什麼要講?你能不能說老法師很愛《金剛經》?不能這麼講。我們同修有時候說,老法師很喜歡吃什麼,有一次剛好在飯桌上,就有人老法師很喜歡吃什麼,師父看著他,「我有這麼說嗎?」

崔居士:法師,阿彌陀佛,您看這個問題能回答一下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

崔居士:就我的理解,就是老法師經常提到,《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很容易把道理去要求別人,而看不清楚其實所有這些教誨都是教導我們自己的。包括我自己就特別的有這個感觸,很容易執著在一些道理上面。然後這樣的話,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還是和家人相處,就容易先入為主,就是這個道理進去了,但是自己執著沒有放下。因為首先這是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的,先有了我,然後接下來就講,想一想,這是老法師說的,這你們都沒做到,就開始執著這個法。其實都沒有明白,我們老祖宗聖教教我們,是讓我們開發自性的,所有包括《弟子規》這麼多的,您提到說這《弟子規》是戒律,戒律好像是要求我們、束縛我們的,其實不是,這是讓我們得定,接下來讓我們生慧,這樣我們才能有幸福人生。如果我們拿這個當尺子去要求別人,整天跟別人搞對立,這樣我們生活肯定是不會定,不會定也不會幸福。所以老法師才這樣苦口婆心教導我們,還是要真正的去體會這些古聖先賢他們到底在教我們什麼。也就這個,我不多講了,這個就是我這麼一點點感受。

成德法師:好,謝謝我們崔居士。我們身為老人家的弟子,首先第一點,不要說積功累德,首先不能讓老法師背黑鍋。你說我家裡人怎麼聽了老法師講經之後,怎麼都要求我們?我還以為有聲音配合,我說我還以為有聲音配合,我說老法師背黑鍋,馬上就有慘叫聲出現了。沒關係,這都是菩薩示現,看我們能不能專注,不會因為一個聲響就讓我們專注力移開了,所以他也在給我們說法,代表我們平常的專注度夠不夠、定力夠不夠。

剛剛我們聽崔居士講的,就是假如我們學了之後是去要求家裡的人,那家裡的人一定不歡喜,那他假如還沒有學,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一定會很直觀,因為聽了老法師所以變這樣,那不是讓老法師背黑鍋了?他本來是要來成就我們全家去作佛,結果反而變成背黑鍋了。但是佛菩薩慈悲,不跟我們計較,很有耐性,這輩子不行下輩子,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抓住時機就增長我們善根。

所以我們剛剛講了一個重點,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我們現在所講的每一件事也是因緣所生。老法師他講經說法,我們看他的教誨是緣,問題是這個緣調動出我們阿賴耶識的什麼種子,這個就是一個關鍵。有些人聽老法師講經,把他的平等心調出來了,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平等恭敬;把他的慈悲心調度起來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因還在自己身上。所以佛法把這個因緣講得很清楚。難怪我們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能我們一開始一說反求諸己,那也不一定都是我的錯,有時候一聽這句話還有點不舒服。

那我們來看佛家講的因、緣、果,因有什麼?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還有增上緣,其中三個部分都是屬於自己的。比方說我們遇到師父上人了,他的教誨調動我阿賴耶識哪一些種子,那就要靠我善用心了。所以老法師說,我們的阿賴耶識具足十法界的種子,所以一定可以去作佛,但是裡面也有貪瞋痴。可是假如我們一學佛,跟老和尚學了不少道理,反而因為這個緣增長我們的傲慢,我們好為人師的習氣被調出來了,那這個緣就變成我們墮落的緣。可是老人家是慈悲要幫我們,我們自己不善用心,把這個緣給糟蹋掉了,所以親因緣在自己身上。

所緣緣,就是你去接觸。你可以兩天聽一遍經,你也可以每天聽,甚至於你一有時間就聽,那不一樣;你是沒事做了才聽,那不一樣,你去接觸有限,所以所緣。我們今天拿著手機,一被它吸過去了,二十分鐘過了;一被它吸過去了,四十分鐘過了,那我們就接觸它,就受它影響,就所緣。

第三個叫無間,就是不間斷。因為要不間斷,那個力量才會大。《華嚴經》比喻「如鑽燧取火」,我們鑽木取火,火還沒出來,好累,歇一下吧,「未出而數息」,開始休息了,「火勢隨至滅」,那個熱度又下去了,重頭再來,又要弄老半天,又還沒出來又休息了,所以所有的用功都打斷了。所以無間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後才是我們以外的增上緣。再來,這個增上緣對我們是什麼影響?還是我們決定的。

我們今天講了兩部經典,引了好多句子,《金剛經》跟《了凡四訓》。《金剛經》有一個公案,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那惡緣,把他凌遲處死,把他的身體這樣一塊一塊割下來。你看多惡的緣,可是忍辱仙人藉這個緣修行,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持戒波羅蜜成就了,沒有瞋恚,修忍辱;沒有報復的念頭,修持戒,而且還告訴歌利王,我成佛之後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本來是排在彌勒佛之後成佛的,就是因為他的忍辱行修得好,他提早成佛,所以這個都是釋迦牟尼佛在給我們做表法。所以這個增上緣,它縱使是惡緣,變成逆增上緣,那還是自己決定的。那我們從佛法這四個緣來了解因緣生,萬法因緣生,再去想想我們老祖宗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沒有道理?那就很有道理了。

那剛剛崔居士提到的,就是老人家也是講《金剛經》,就是提醒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有同修寫來了,講《金剛經》讓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然後能夠求生淨土。這些答案都對。

大家要知道,我剛剛跟大家說,老和尚不是很愛《金剛經》。修行人就是要放下喜歡不喜歡,「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還有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那沒有功德了,這煩惱心就把所有做的事都變成只是福報而已了。我們去護持正法,這個人喜歡,那個人我不喜歡,沒功德了;一切皆恭敬,這個才有功德。所以善知識沒有我好想講什麼,沒有這個,他是什麼?應機說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看那麼多人念佛,為什麼不得力?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怎麼幫他們看破?《金剛般若》就是最好的教材了,而且講得非常細,讓我們把《金剛般若》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當我們接觸到這一部經,就能體會老人家的苦心,那個學起來不一樣的。當你拿到《無量壽經》,你就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他是從他的大慈悲心抓住這個時機,把這部經講出來的。所以我們恢復我們本有的天性,孝親尊師是我們的天性,師徒如父子。

好,對不起,我們現在,對不起,崔居士,把棒子交給你。

崔居士:我相信大家跟我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非常的感恩成德法師給我們做的這麼,可以說是掏心掏肺的給我們這樣講法,我是感覺這次特別的受益。因為就是我回憶起之前,第一次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那時候我在比利時留學,離家也很遠,看到老法師,給我的一個第一感覺就是跟我的父親,就是父親給我的感覺,就像您說的似的,像每尊佛一樣,都是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眾生的。就這種感覺,我今天又一次體會到了,在聽成德法師講經的時候,就是這種大的慈悲、大的愛。我想不光是我,包括我前面看到,我們今天人特別多,還有很多的小朋友,而小朋友就是一個人坐在那邊,一直從頭坐到尾。我就是感覺每個人,無論大小都有良知,法師您就是用您的這個慈悲心,把我們這個良知給喚醒了,我覺得這比任何的道理,因為真正的法是不能用語言去表達的,所以我已經體會到您給我們帶來的法益。我代大家向您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感謝大家,感謝大家參與。

崔居士:接下來我也不想再耽誤大家的時間,因為後面還有很多問題,請法師您回答一下,就是大家把問題發給我,我就代大家向您請教。

成德法師:不敢。

崔居士:第一個問題是陸師兄,她首先感恩成德法師教誨,她兩個問題希望您能夠開示。第一個是她的孩子現在八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也可以走上弘揚傳統文化和佛法的這條路,她也希望以後孩子長大能夠到英國漢學院去繼續深造。現在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也希望他現在能夠上一個比較重點的學校,課業負擔還是很重的,現在年齡是應該小學升初中。她說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給孩子做這個傳統文化和學佛的一個啟蒙?她提到她的孩子也很有福報,非常喜歡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個問題。

她還有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現在由於疫情的情況,中國和英國斷航,短時間內也沒辦法回國,奶奶、外婆都九十多歲了,父母親也七十多歲了,時間緊迫,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在長輩百年的時候能助念送往生。末學現在每天念佛迴向給全天下父母,末學還應該如何修行?還應該怎麼做可以為父母長輩積累福報,能迴向長輩百年的時候能夠順利往生極樂?非常感恩您。

成德法師:好,謝謝這一位同修,因為我們已經有兩個小時多了,我們是不是休息十分鐘?大家十分的時候過來,每一個時差不一樣,十分的時候過來,我們待會見。

崔居士:您也要喝點水。

成德法師:謝謝。

大家好,因為今天跟大家聊到《金剛經》聊得特別多,《金剛經》所謂的明宗,它以什麼為宗?就是他修行的重點在哪?這個是江味農居士點出來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這麼來修行的,就是要離一切相。講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要以無住來修行,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都沒有執著。就好像說我們今天當父母了,孩子跟我們是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我們在這個因緣當中不產生情執,這個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這是即相要離相。所以等於是說,我們隨時要觀察我們的心念有沒有產生執著點。就像剛剛我們崔居士講的,我們拿道理去看家人,這個就有住了,有執著點產生了。

同樣的,成德在跟大家交流,結果一講兩個多小時了,我還都入無人之境,可能很多人都憋著不敢去上廁所,這個就是我有住了,在境界當中不清楚,沒有體恤到現在聽的人,假如年紀還大的話,這麼長時間對他們來講太挑戰了。所以什麼時候要練無住?就是在這些境緣當中。

那剛剛崔居士有提了,是陸居士嗎?

崔居士:對。

成德法師:好,那是老朋友,上一次我們有見到面。那成德是跟大家交流分享,開示不敢,沒有這種功夫,就是依師父上人、佛陀教導的,我們一起來探討切磋一下。而我剛剛好像有一個假設,就是我們遇到問題了,先靜下來,先不要急著問人,先靜下來,佛教了什麼?經典教了什麼?我用這個教誨來思惟,看能不能把這個問題自己想通了,這是第一個做法。還沒通,上網,看你是要問百度老師,還是要問Google老師都可以,你就打上你善知識的法號,然後把相關的字把它打下去,看看有沒有他的相關開示出來。再沒有,那我們有共修的團隊,大家可以用善知識的教導互相切磋。切磋還是沒有出來,那可以去問你們信任的老師,這個問題應該都能夠找到解決的答案。

我們今天所有的問題,可能跟我們剛剛講的課有關。我們剛剛有講到萬法因緣生,那這個問題跟萬法因緣生有沒有關係?息息相關。我的孩子八歲了,這客觀狀況,客觀的條件要了解,緣分,緣分就是條件,外在的情況怎麼樣。而且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是爸爸、我是媽媽,主角是誰?主角是孩子,其他是他的緣,這都是一場戲,這個角色不能錯位。就像今天你教你孩子開車,然後他握著方向盤,因為是他開車,你說靠右點、靠右點,靠左一點、靠左一點,你只能在旁邊影響他。假如你實在忍不住了,把他的方向盤抓住,我來開吧,你看這個車會開成什麼樣子?有很多,我見過不少家長真的把那個方向盤搶過來開。當他把方向盤搶過來,你看那個孩子的臉臭不臭?他現在敢怒不敢言,慢慢慢慢等到有一天他就會開始發作了。

所以佛門說主伴圓融,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主,其他佛菩薩也好,任何我們有緣的人是伴。然後我們看任何的人,他都是他人生的主,他是主角,其他的人是他的配角,其他的人能夠對他產生多大的影響,那都是他決定的。所以為什麼要易子而教?因為孩子跟你太親了,你們本身的發展就是親情,親情的關係,道理講多了,就是感覺那麼一點點不舒服;可是老師很嚴肅的指導他,他不會覺得難受,這就是緣分不同。為什麼再厲害的父母,他要去千里尋師,找一個老師來教導他的孩子?因為一個好老師就是他的助緣。

那剛剛前面成德還提到,有一個人講了,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那請問我剛剛說,你不要搶孩子的方向盤,那這個人說,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那你去管他就是搶方向盤嗎?不是,你最起碼在旁邊,你不能往右,往右會怎麼樣,你在提醒他,那個是要講的,那個是要勸的。

成德自己回想,我爸爸最常跟我講的一句話,「你要自愛」,這句話聽了很多次,真起作用。我小的時候我爸爸教訓我,每一次都有時候太過分了,氣到我爸爸棍子拿過來了,幸好一次都沒有用,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看到棍子來了,趕快要收斂。那你一收斂了,爸爸怎麼會打你?打你就是因為你都不知悔改,不然你是他的心上肉,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我母親只打過我一次,就是也是犯了太嚴重的錯了,結果我母親就打了兩下,打不下去了,轉頭就走了。可是我雖然沒看到我母親的臉,她的狀態我完全清楚。所以這個父子有親真的是天性,你又沒有看到她的臉,你怎麼知道她在流淚?那是一個無形的磁場,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我們不能執著只有眼睛看得到東西,你心靜下來,很多東西都能體會到。那我母親還問說:「你爸爸這樣跟你講,你到底聽懂不懂?」其實那個父親傳遞的是一種磁場,他是一種慈愛,那是可以感覺到的,不要覺得小孩聽不懂,要真心。當然,你可不要跟孩子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講太深了,還是要以他能聽懂的語言,很有耐性的循循善誘去跟他講。

那現在這一位同修問,這個孩子八歲,又在英國出生,在英國成長,是不是出生不重要,是英國的護照,所以來讀英國漢學院,在全球華人當中最容易的,而且這個還有政府補助。這個意思就是說緣分這麼具足,除非他不想,不然這個一點都不難,但是得要他發心才行。但是大家不要難過,他現在不發心,不代表以後不發心,不要著相。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要因材施教?每個人的狀態不同、根機不同,有時候開竅的時間也不同,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要變成了我們又產生一個執著點,一定要他去漢學院,然後逼到讓他對漢學院非常反感,你看又幫倒忙了。所以佛家說一切隨緣,不能攀緣。這些話都得從心地當中去檢查,我有沒有控制,我有沒有要求,還是我是循循善誘,我是身教去帶動他。

像我母親先學佛,我就感覺我母親學佛之後煩惱少了,雖然我不知道佛法是什麼,產生一個好感。同樣的,其實我們要利益不管是我們的小孩,還是我們的父母,甚至於爺爺奶奶、另一半,所有的親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做他學佛的增上緣。因為我們學得很歡喜,因為我們把佛法都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他們覺得妳學佛之後轉變很大,妳變柔順了,妳變得不計較了,妳先生對妳刮目相看,這個就加分了。

可是我們往往會捨近求遠,一開始的念頭就是想得很遠,找哪一個學校,找怎麼樣,都忘了最近的其實也是非常非常關鍵的。我見過太多遇到傳統文化的,他首先就把整個專注力擺在我要去找一個學校。可是因為他太激動了,激動的時候有時候觀察因緣不夠冷靜、不夠客觀。然後他就把那孩子送進去了,三個月之後覺得不行,又拉出來。所以很多孩子被送進去、拉出來,二三次以上的都有。那可能這個時候當事人會怎麼樣?你看傳統文化都這樣,他沒信心了。就是我們在總結人生經驗的時候,會把責任推給境界、推給外在的緣,而忽略了其實最根本的是我們的心態,我們自己的心境,因為你的心境一起用,才會有那些言行,才會有這整個事情的發展。所以老祖宗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非常有道理。可是我們不回到自己身上來總結的時候,所有體會的都不會是最正確的,都會有偏頗。一有偏頗,慢慢慢慢心態就受這些曾經經歷過的事情的影響,負面的影響慢慢就愈來愈大了。

所以老法師說歷事練心,可不是那麼好練。經一事長一智,那我們可以冷靜下來,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我們現在想一想,每一件事我長了什麼智?有時候我們不靜下來,其實都是稀里糊塗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非常重要。你把它總結正確了,你的人生閱歷就提高了。你可以把經歷的事情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轉煩惱成菩提;你沒有轉過來,為什麼人愈老愈憂愁?放在他心上的事愈來愈多了。會轉的人,愈轉愈有智慧。五十三參,每經歷過一個善知識他就往上提升、往上提升。那我們的生活不也是一樣嗎?五十三參在哪裡?就每一天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五十三參,「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我們不善用心,見人善,即嫉妒;見人惡,即對立、即批評,那就差很多了。會的人每天一直提升,不會的人每天一直造業,但是境界是一樣的。就像我們的學生,他們在同一個班,每天學的、老師講的全部一樣,生活環境也一樣,可是每個人受用差很多。

不過我們這一位陸居士講到孩子八歲,挺難得的,我們要造緣,讓他跟傳統文化的緣很殊勝,他很歡喜。最好妳能護持好,把我變成他的偶像,那我就好施力了。到時候我們英國漢學院疫情過後辦個青少年漢學營,歡迎你們來。那我們的同學們還可以鍛鍊。他一看這麼多大哥哥、大姐姐,親和力很好,「媽,下次我還要再去參加」,是吧?這都是造緣。但是我們這個儒家的次第,格致誠正都是心上的功夫,接著才是修身、齊家,你這個家庭的緣要護持好,統統從自己做起。

所以當初在廬江的時候,老法師寫了十六個字給我們,首先第一句話,「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結果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接待一個教育界很有成就的人,他也是一生都在希望透過什麼樣的教育能夠把人教好。結果去了廬江,剛好那些志願者穿著那個馬甲,後面就把師父這幾句話寫上去了。結果他剛到,我接待他的,他一看到這四句話說:「這誰講的?高人啊!」所以老法師這句話也是君子務本,從根本。

而且大家要知道,還是我們剛剛講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你要相信自己,你要相信佛菩薩,你就會有很強很強的力量。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句話包含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你的父母,包含一切眾生。所以你今天發起至孝之心要成就他們,那所有的諸佛菩薩都知道,這個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老法師說的,一念遍虛空法界,這些諸佛如來都是法界身,他怎麼會不知道你起了這個念頭?他是同體大悲,你現在又要孝敬這些老人去作佛,你馬上跟他們起感應道交了。但是重點,這個心不能退。那感應還是自己是感,佛菩薩是應。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說到,我們佛門什麼都可以求。尤其在家人,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個孩子讀什麼高中,孩子讀什麼大學,孩子找什麼工作,孩子找什麼對象,黃念老說的,統統可以求,如理如法的去求,都求得到。因為你又不是自私自利去求的,你是為你的本分去求的,那你又按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一心為佛法,佛菩薩,尤其龍天護法就會護持你的家人。

這一點成德是感觸最深。十七年前,我到海口去了,當然我媽媽心境也不錯,我媽媽說,把你交給阿彌陀佛。那我們為文化去做事,我相信有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他發的願是什麼?誰一心為佛法,我就護他沒有後顧之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像我們現在在傳統文化單位,有一個老師特別發心,他要全心全意來做這個事,我相信你下一個念頭就是,那他的家庭我們也要盡力把它照顧好,這感應。

所以今天妳說,我要把我兒子培養成弘揚儒釋道的傳人,妳這個心一發出來,感應力就很大了。但是孩子要陪伴,妳發了願以後要有具體的行為出來。其實學習的內容都有了,《聖學根之根》、四書五經,就差不多了。這些進漢學院門檻不是很高,大家可以上網去看一下,不低,但是也不高,大家不要太緊張。

當然,我們有發這個孝心要成就自己的長者,佛菩薩會加持妳,加持妳們家的緣。有時候妳跟妳父母打電話、跟老人家打電話,都會有神來之筆。再來妳還要會造緣,妳認識的佛友裡面,有沒有跟妳父母、老人家緣分特別好的?妳都可以請他們幫幫忙。所以人腦子要靈活,不要太死板,借力使力,這些緣好的,他說話就使得上力了。所以我都給我們的同學們講,說你們一定要好好護好我跟你們家人的緣分,不要把我的形象打壞了。當然,我得做好。我是出家人,你到時候形象打不好,害你們家人說,出家人怎麼這樣?這個緣就沒有了。

所以以這一句萬法因緣生,跟大家一起分享。謝謝,阿彌陀佛。

女居士:阿彌陀佛,師父,我看到前面還有一個同修提了一個問題,就是他在美國讀博士,從事人工智能的算法研究。他說現在上海有一個研究成果,用人工智能算法加大腦芯片,及時預測干預抑鬱症的,而且有成功案例,十多年的藥物治療無效的抑鬱症患者,通過大腦芯片干預,開始充滿幹勁。他很嚮往這個技術,這裡面又有他擅長做的事情,所以他希求自己學到的科技用於修心領域,考慮將來是否轉入腦芯片之類這些課題,然後通過外界物理干預達到好的精神狀態,這個是否符合因果法則,能否繼續?這套技術是否輔助修行,能夠戒癮(我不太清楚是不是戒網癮)?他說感恩您震撼人心的開示。這陳同修發給您的,師父,您看看您能不能回答一下,因為有同修說他後面有事情參加不了,但是他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想聽您的開示。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開示不敢。這個問題,我看我得先了解一下他那個專業的情況,因為不了解沒有發言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我這個得要了解一下。而這個都是一個緣,都是一個助緣,你可以善用,但是不能依賴,因為解決問題都要從根本。因為我們現在常常希望透過科技、透過外在的什麼東西去解決我們的問題,其實從理論當中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怎麼是外面的東西真的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所以佛法叫內學,向外叫外道,可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不見得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有時候是症狀的解除。

當然,這個東西因為我還沒有了解,我現在不針對這個問題來談。但是我是感覺,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心的狀態都比較急功近利。它是可以輔助的,但是我們處的環境就是好像很急著要解決問題,但是不是很冷靜的去真正分析清楚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它整個發展的過程在哪,所以為什麼有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只要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想出來的方法比較多都是症狀解,不容易是根本解。然後你有時候一個方法出來了,它的流弊又跟著出來。

大家注意,現在用科技解決的,後面延伸出來的方法真是恐怖。我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農藥是不是科學發明?請問現在農藥給誰吃?人吃得最多。所以沒有聽老祖宗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自己弄出去的東西,會回到自己身上來,結果是人吃農藥最多。所以現在癌症那麼多,跟農藥會沒關係嗎?絕對有關係。

再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塑膠袋。我跟你講,那第一個塑膠袋發明的時候多激動!可是你看看,現在塑膠袋在哪一個海域,太平洋海域,幾個台灣的大,誰去解決?馬里亞納海溝,全世界最深的地方,那個水裡面都有塑膠的粉粒了。所以為什麼那個鯨魚,有一個片子,我看在網路流通很多,那個鯨魚把牠的孩子一生下來,一吃牠的奶,這個孩子死了,然後這個母親拖著這個孩子的屍體游了好多天,牠接受不了牠的孩子死了。為什麼死了?被鯨魚媽媽的奶毒死了。

有時候我們是經歷這些事,突然想到老法師說的,我們的祖先有智慧,他不發展科技,他開發人內心的德行智慧。你看快速發展科技才多久,現在這整個地球母親誰來解決?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用誰的方法?徹底覺悟的人的方法,沒有流弊。《了凡四訓》說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你不能看眼前,後面有沒有副作用?「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你看很多人,我想穿什麼衣服我就穿什麼衣服,你幹嘛來管我?可是問題是整個穿著的風氣會影響人心。那現在男眾他本身的定力已經不夠了,女眾穿著一暴露,又刺激他,他又控制不住,那不就有很多他犯罪,甚至有人受傷害。所以我們不能只有看自己的角度而已,我們得要看不論一身而論久遠。所以我們注意,我們奶奶輩那個穿著都非常莊重,你看那紐扣都扣到這裡。可是你注意,老人家這麼穿著,女性這麼穿著,人家一看就肅然起敬,端莊。所以我們的形象會讓人家有感受的。像成德常常在這個飛機場出入,那飛機場裡面那個一大幅廣告,都是那個美女穿得很少,我們有時候都不知道頭往哪裡放了。可是沒辦法,我們只能豈能盡如人意,我們得盡力去做就好了。

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老法師說的。所以為什麼我現在覺得老法師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老法師說智慧解決問題不會有副作用,知識解決問題會有副作用。塑膠袋是不是靠著知識、科技出來的,可是它沒有道法自然。我們現在吃了很多的苦,都是因為沒有道法自然,把人類搞得很困窘,咋辦?但是雖然我們是這樣,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滿的,法輪它是圓的,都可以解決。但是都要透過教育,透過轉變人心,都能解決。當然也可以有一些輔助,我們也不是說科技不好,看你怎麼用。可是你人心錯了,你看設計出來的東西流弊太大了,你說現在青少年被這個網路遊戲殘害的,多少父母滿頭白髮了,無計可施。

所以諸位老師們,在各地宣講正法,真是十萬火急。大家也是事事無礙,有疫情沒關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用網路開班,還是可以開。所以一真法界是事事無礙,不會有障礙的。

那再麻煩到時候這個專業的資料再給我看一下,我再找機會給這個同修回應一下。

崔居士:阿彌陀佛,感謝法師。還有一個劉醫生,她的問題就是有兩個,也是兩個,一個是,因為時間問題,我就簡短的來說,是一個佛教徒的病人,被迫送到精神病院,因為他不吃不喝,只想念佛號,所以家人沒辦法,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他很困擾。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是……

成德法師:是當事人很困擾,是吧?

男居士:就是他可能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他只是想念佛而已。

成德法師:不是,那是他困擾,還是他的親人困擾?

男居士:這個應該是……

劉居士:師父,不好意思,對不起,因為我可能說得不清楚,有的時候會造成誤會,不好意思,給您道歉。

成德法師:沒問題。

劉居士:是病人覺得他沒有問題,他就是想專注佛號,他聽到的、想到的都是佛號。他是沒有英文的語言能力的,家人可能英文的語言能力比較強,認為他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吃不喝?為什麼只念佛號?但是他說他完全沒有餓的感覺。家人就認為他是需要送到精神病院,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了。病人就是覺得他們大費周章了,做了一些這種過度擔心的事情,可是家人完全認為他是有問題的,他認為他沒有問題。

成德法師:了解,了解。我們還是回到《金剛經》,要無住,不要執著,修行人要練恆順眾生,人家叫你吃你就吃,人家叫你喝你就喝。所以一個人修學到底有沒有功夫,不能在相上看,看他能不能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就吃點,甚至於我真的吃不下了,好好好我吃,你再拿去倒掉不就行了嗎?你怎麼自己的親人都不願意恆順?那你的佛法用在哪裡?當然,我們對佛教,主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忠恕之道,嚴以律自己,寬以待別人。同樣的,我們是學佛的人,我們要嚴以律己,別人還沒學,我們要寬以待人,我們要很能理解他,他不理解我沒關係,我得理解他。人家一做這個事,人家一說這個話,我知道他的執著在哪,因為你心清淨,人家一講,你知道他在想什麼,應該是這樣才對。

所以老法師有一次在國際間,人家拿了一張資料給他,因為有時候要填資料,結果上面寫著興趣,老法師想都沒想寫了八個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家人也是要這樣,他很固執的,他可以固執,你不要固執,那不就不會頂住了嗎?他不對的,你不跟他計較,他對的你還讚歎他,他不就生歡喜心了。「你們的孝心,怕我餓著了,太難得了!」你可能這一句話講出去,你家裡的人憋了老半天哭出來都有,他跟你打仗,打了數十回合了。

對,事事無礙,這是學佛人要去體會的。人家沒有辦法遇到大乘佛法,這不能怪他。可是大乘佛法就是教我們事事無礙,所以境界沒有問題,境界是什麼?唯心所現,一真法界,唯識所變。所以所有的問題出在哪?我們有分別執著,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了。所以外面沒有問題的。那我們就看到,佛弟子看每個人根性,所以得聽經,大部分人得聽經,他明理了。不然有時候他那個用功看起來很猛,可是他會出現執著點,他自己不知道,又沒有聽經,又沒有人跟他提到他的固執在哪。

所以有一個人要去閉關,當時候那個應該是哪一位祖師就跟他說了,你去閉關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你不容易看到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修行,什麼是修行?我們不能說去佛寺就叫修行,那也是一個相。你假如不能轉境界,你去到大自然,空氣很好,可是那個青蛙呱呱,你嫌牠吵也不行,你也會有這些境緣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這個時代一般還是需要善友為依,因為你的志同道合的,他是旁觀者,因為是你的事,人有時候是自己的事他就容易陷進去。

所以我剛剛跟大家說《維摩詰經》,佛陀說,哪一個弟子去慰問一下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結果好像找了四個人左右,都不敢去,被點到名字,「哎呀,我不能勝任」。其中有一個光嚴童子,佛陀請他去,他說:「我不能勝任。有一次我要進城去了,結果維摩詰居士從城裡出來了,我馬上迎上去,這個仁者,你從哪個道場來?」他問維摩詰居士,你從哪個道場來?維摩詰居士馬上跟他說:「直心是道場。」有沒有味道?馬上破他的相,建築物叫道場,就著相了,心地才是道場。六根接觸六塵,提起正念,處處是道場;六根接觸六塵,不會看自己心地了,在家不是道場,好討厭在家,我就喜歡去道場,這個好惡心可能在這個緣當中增長了,自己不知道。那當然,也不是叫你不要去道場,大家可不要傳出去說,成德法師說不用去道場,我沒有這麼說,我今天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我得要練說而無說,你們得要練聽而無聽。那個無聽不是沒有聽,無聽就是你聽完領會了不要執著,不要又產生一個執著的點。

所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這句話多好!只要我們不是用真心,我們有虛假、我們有應付了,那就不是道場了。那我們想一想,我們每一天面對的人跟事,我們有沒有應付?看到手機響了,這個人怎麼又來了?怎麼又來找我麻煩了?你看我們又起心動念了吧?用心要像鏡子,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都不能用應付的心,那每一個人接觸你就生歡喜心了。

好,那說回來,修行就兩件事,這老法師有講,知過、改過。而且前提是知過,不知道過不知道從哪裡改,修行自我感覺良好,也不覺得有問題。其實很容易檢查的,離我們最近的人感受最深,只怕他們不敢對我們講,不然我們都能夠很恭敬的問一問最親近的人,我有沒有學佛之後有哪一些執著、有哪一些不足?請你護持一下、指教一下。可能對方會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你說當然是要聽真的。

所以大家有沒有很生氣,他怎麼不直接跟我講?其實不應該生氣的,人家不直接跟我們講,就是他心裡有顧忌。那他為什麼會有顧忌?我造成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時候很親密的親人、朋友,有一些話沒有對我們講,我們一聽到就火冒三丈,他怎麼不直接跟我講?所以這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不能須臾離也,菩提心也不能須臾離也,都要用真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華嚴經》講的,這句話講得挺重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修行首重發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不是沒發,忘失而已,發了沒保持,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我們剛剛舉的一個例子梁武帝,他為佛門做了這麼大的貢獻,我看全中國歷史他是Number One,可是他一忘失菩提心,起了名聞利養心,要人家讚歎,翻轉成輪迴善業了。所以我們菩提心隨時要保持,不能忘失。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對人、對事、對物,我們都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反求諸己、隨喜功德、請轉法輪,我們就順著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

修行既然是要知過改過,那他自己一個人修,閉關了,他不容易看到自己問題了,這第一個;第二個,你在修學的過程會有境界,請問,你只有一個人,你有把握你自己的判斷對嗎?所以這一個同修就是一個例子,諸位同修,他精不精進?精進,我對他都肅然起敬,他能念佛念到,我一餐沒有吃就肚子餓了,人家可以用功念到不想吃飯,也是很不容易了。但是我們剛剛說的,修行最重要的要無住,不然他遇到境界會卡住的。所以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的念頭有分別、有執著點。好,以上回饋。

崔居士:成德法師感恩您,現在我看了一下時間,您連續差不多講了四個小時了,但是劉醫生其實還有第二個問題,我看您是不是可以回答,這做為最後一個問題。

成德法師:沒關係,事事無礙,我們接下來的問題短講,不長講。

崔居士:太感恩您,感恩您。第二個問題就是,有一個青少年他想做變性手術,然後父母親不同意,他就很苦惱,然後覺得這是他自己的自由、權利,如果父母再這樣不同意的話,他就是想去自殺。您看怎麼勸導這位青少年?

成德法師:從這些問題聽出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沒有感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想去面對問題都要深吸三口氣。因為這傳統文化丟失好幾代人,所以老法師說得我們好幾代人鍥而不捨,才能再把它轉回來。那這個父母是學佛的嗎?應該是。

崔居士:劉醫師您來講吧,因為您對背景比較了解。

劉醫師:阿彌陀佛,不好意思,學生,應該不是,目前為止我只有碰過兩個有宗教信仰。對不起,每次講到這個都好像很敏感。我過去的十五年只碰過兩個是有宗教信仰,第一個是要找助念的,可是找不到助念團體,那是佛教宗教信仰;第二個就是他不吃飯的,剛才講的。就只有這兩個,過去十五年,其他的不管是任何的門診,或者是任何重病治療的,都沒有登記,都沒有登記有任何宗教信仰,或者是佛教宗教信仰,對不起。

成德法師:好的,謝謝。首先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剛剛有聊到一個話題,人世間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業力身,一個是願力身。所以世間所有沒有發願的,這些現象都是屬於業力身。那佛菩薩他乘願再來,他是願力身。老法師進一步教導我們發願,願力超過業力,那也是願力身,這個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們說現在是聖誕假期,耶穌他是救世主出來了。同樣,面對我們現在濁惡的情況,全世界要靠中華文明再把它導到正途上來,不然接下來的人日子怎麼過?所以老法師說,身為中國人,身為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幫助這個世界走回安定,不然就是見死不救了。我們手上沒有五千年的法寶還另當別論,手上有還不去努力,那就見死不救了,所以願力要發出來。

那這一個情況他屬於業力,這個同性戀,這個在佛門講叫黃門,那個都跟過去生的業因有關係。這個到時候我再找一些資料,也有一些同修他們辦班都有遇過這些個案,怎麼去輔導,我看他們有哪些資料再提供給大家。然後就是既然是業力,那就得化解。他自身沒有認知,那就他家裡的人要幫他多做功德。而且要練什麼?應無所住,因為你一直幫他擔心,你的心定不下來,你念佛的功德力也不夠。所以有時候現在真的,我們面對問題真是考驗我們的戒定功夫,你一被它轉,你的整個心思就懸在那裡了,光操心就來不及了,念佛念不住。所以得理智,操心沒有用,安住當下,至誠懇切,一聲接一聲,一句接一句,然後去幫他多做功德,印經、放生,護持培養弘法人才,這些功德力都很大。再來,說實實在在話,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三根普被,什麼根性的人修都能修成。世間也有一個阿伽陀藥,什麼藥?愛。他有任何偏頗的行為,往往因為長期缺愛,只要他最近的人有真心愛他,慢慢他這一些點就會有緩解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看事情要入木三分,萬法因緣生。我們往往在看事的時候,都看到導火線,沒有看到真正的原因。比方說我們以美國來講,美國獨立戰爭,歷史當中怎麼寫的?哪一天在哪個碼頭發生衝突了。我請問大家,這個是不是原因?它只是個導火線而已。對日抗戰,什麼原因造成的?七七盧溝橋事變。那個是個導火線,是吧?是因為那件事就打起來嗎?它可能是積累很久的。所以他現在有這些不是很妥當的行為出現,根源在哪?有時候這個根源可能是十五年前、二十年前了,甚至於有時候他的大根大本在於我們夫妻不和,種了這個業因。所以人的思想人格它會一直產生變化,他的因種下去的時候,可能父母、家人都不知道。

我們漢學院有一個學生,挺好的學生,她有一段時間就覺得感覺我媽媽不要我了,她自己都莫名其妙,打電話給她媽,「媽,我怎麼最近這一段時間都覺得妳不要我?」她媽媽一聽,「妳這個傻孩子,我怎麼可能不要妳?」結果掛完電話,她媽媽靜一靜一想,當初懷她的時候打算要把她拿掉。起了念頭,幸好沒有拿掉,阿彌陀佛,這個學生很優秀。可是大家看,二十幾年前的一個意念,種在孩子的阿賴耶識裡面,二十幾年之後起作用,她媽媽不知道,她也不知道。「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不能亂動念頭。實實在在講,我現在回想我小的時候,父母一句話都沒說,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感受怎麼樣,我們都知道。大家自己想想看,爸爸今天走回來,今天可不可以講話,自己心裡有數。所以我們的念頭都在影響小孩,你不要說我又沒有生氣,你臉上就會傳遞一種磁場。

所以這個是從佛法的角度,幫他把業障消掉,慢慢就正常。從世間的角度,去愛,盡力去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個人至誠要幫助眾生,會得到佛菩薩的助力。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說:「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願力能破一切境界煩惱。再來,另外一個角度,他假如沒有學佛,那世間人你能跟他溝通的,最好的就是利害,把利害跟他講清楚,跟他分析清楚。他假如要堅持,不然他要死,那你當父母的人你盡力就好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在幫助親人的時候,你已經使出全力了,他還是不聽你的?接下來怎麼辦?我以後不想見到他了,這不對。你對他好,用真心,他不接受,你還是真心,這叫沒有變心。你使了那麼大勁了,最後不理他了,那你當初用的心還是假的,有求,求不到了,由愛生恨。所以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個人迷惑顛倒了。明明你本來愛他愛得不得了,希望他什麼都好,怎麼三個月之後你希望他什麼都不好?由愛生恨了。所以我們人特別討厭人家變心,有沒有氣得牙癢癢的?可是我們想一想,我們何嘗不是一個也很會變心的人?那有什麼好氣別人的?除非自己不變心了,那才有資格氣別人變心。你真正都不變心了,你也不會氣人家變心了。

所以要要求家人,自己先做到才能要求,不然人家心裡不服,你半斤還笑我八兩。怎麼我每一次講到重點,就會有人音樂配合?所以《大學》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有這些優點了,你再去帶動他來做這些優點;我們沒有了這些缺點,你再護持他把這個缺點改掉,不然人家心裡不服。

利害給他分析清楚。這一點我感覺我們的父母做得很好,他對我們沒有控制、沒有佔有,我們什麼話跟他們講都沒有障礙,也不會埋在心裡,怕講的話父母不高興,成長過程沒有這種負擔。我要這麼做了,我爸就會「我給你分析一下,這樣這樣這樣這樣」。「爸,我還是要做。」「好,還是要做,那你去做吧。」然後做完了,撞了好幾個包了,我爸說:「好了好了,下次注意就好了。」我爸不會說:「當初跟你講了,你就不聽我的話。」他不會這麼講。陪伴一個孩子成長,我們是伴不是主,你盡了力就好了,配角不要去搶主角,配角盡了力就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第一名,圓滿功德。

所以縱使他不是佛教徒,我們也可以就是說平心靜氣的勸他,把利害分析清楚,而且你不是那種控制要求的言語,是那種真正為他好,反而比較容易觸動他的善根。好,現在什麼問題多管齊下,雙管還不夠,多管齊下。好,以上回應。

崔居士:成德法師,實在是這個時間也不早了,然後我是建議,因為我們後面,我們這個不是最終一集,我們下個月還會再來的,然後後面留的這些問題能不能,因為您前面提到,就是如果我們有問題的時候,應該怎麼去解決,可以剛開始第一步先Google,去看看這些法師、我們信任的一些善知識,他們做了哪些,他們怎麼回答的;如果還有疑問的話,可以看我們周圍有沒有好的同學,我們互相交流一下;然後最後如果實在不行,那就我們還可以回來,還有機會。同時您也提到說,下一次我們就要鼓勵大家多做分享了,後面這些同學他們這些問題可以做為他們後面分享的一個題目吧,如果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找到這個答案,然後再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這不是很好嗎?

成德法師:對。

崔居士:不知道您覺得這樣可不可以?

成德法師:挺好挺好,就是我們也不執著一定要今天討論了,可以我們自己思惟,或者是上網查資料,然後善友為依,同參道友互相依止善知識的教誨來探討。當然,假如今天這個問題沒有問,晚上睡不著覺的還是可以問。

崔居士:好,感恩法師慈悲。

男居士:感恩法師,非常感謝。

成德法師:謝謝大家的參與。

大眾: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大家新年一切吉祥,福慧增長。

大眾: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再見,阿彌陀佛。

大眾: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交流分享 目錄

分享